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唐朝/《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中心思想解读、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中心思想解读、赏析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①全椒:县名。在安徽省东部、滁河上游。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见《云笈七籤》卷七十四)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泠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县名。在安徽省东部、滁河上游。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见《云笈七籤》卷七十四)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泠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晋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再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足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絮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满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联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亦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宋人苏东坡很爱这首诗。宋许《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刘逸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