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散文选集/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周后燕[摘要]谢无量将西方哲学的划分方法与传统学术方法相结合,对老子之宇宙论、伦理学、政治论、战争论等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推动了老学研究的现代化​‍‌‍​‍‌‍‌‍​‍​‍‌‍​‍‌‍​‍​‍‌‍​‍‌​‍​‍​‍‌‍​‍​‍​‍‌‍‌‍‌‍‌‍​‍‌‍​‍​​‍​‍​‍​‍​‍​‍​‍‌‍​‍‌‍​‍‌‍‌‍‌‍​。谢无量老子研究是民...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周后燕

[摘要]谢无量将西方哲学的划分方法与传统学术方法相结合,对老子之宇宙论、伦理学、政治论、战争论等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推动了老学研究的现代化​‍‌‍​‍‌‍‌‍​‍​‍‌‍​‍‌‍​‍​‍‌‍​‍‌​‍​‍​‍‌‍​‍​‍​‍‌‍‌‍‌‍‌‍​‍‌‍​‍​​‍​‍​‍​‍​‍​‍​‍‌‍​‍‌‍​‍‌‍‌‍‌‍​。谢无量老子研究是民国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国思想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积极探索,也为今天的老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

[关键词]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又名沉,别号啬庵,近代著名思想家,祖籍四川梓潼,生于四川乐至县​‍‌‍​‍‌‍‌‍​‍​‍‌‍​‍‌‍​‍​‍‌‍​‍‌​‍​‍​‍‌‍​‍​‍​‍‌‍‌‍‌‍‌‍​‍‌‍​‍​​‍​‍​‍​‍​‍​‍​‍‌‍​‍‌‍​‍‌‍‌‍‌‍​。1915年,谢无量在《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四、五、六期上发表了《老子哲学》。1916年,谢无量出版的中国近代第一部《中国哲学史》第一编下的第四章第二节中专述“老子之哲学”。1923年,谢无量出版《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一书,创造性地提出南北分区论和区域政治的思想。在第三章南方政治思想中,谢无量集中分析了老子的政治思想。本文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试图解析谢无量老子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意义,以为今天老学研究提供借鉴。

谢无量独具特色的哲学观是其解析老子的前提和基础。1914年出版的《新制哲学大要参考书》和1915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集中体现了谢无量的哲学观。谢无量将学术分为两大类,即哲学与科学。哲学对应的是传统的“道术”,科学对应的是传统的“方术”。谢无量指出:“儒即哲学也,伎即科学也。故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古之世,道术恒为士君子之学,称学而道在其中。及官失学散,乃谓之曰儒学,谓之曰道学,谓之曰理学,佛氏则谓之义学,西方则谓之哲学,其实一也。地虽有中外之殊,时虽有古今之异,而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固无不同者矣。”[1]谢无量将儒学、道学、理学、佛学等同于西方之哲学,在他看来,以上称谓不同,但“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并无不同。在这一基础上,谢无量进一步指出,科学与哲学相较,哲学显然高于科学。“自吾一身以至于宇宙万事万物之理,莫非学者当知之事,知有大有小,有偏有全,见其全者为哲学,见其偏者为科学,故哲学备矣。”[2]哲学为“见其全者”,而科学为“见其偏者”。那么,哲学是什么呢?谢无量借用西方哲学家的解释,将哲学解释为“爱智之学”。哲学不但优于科学,且为科学之源。“凡科学之原理,无不出于哲学,及其日趣精密,则离哲学而独立,别树一科以去,然则科学实自哲学而分,哲学实为科学之原矣。”[3]

依据谢无量的逻辑,其所持之哲学观为:哲学为爱智之学。这种学问中国古已有之,发达最早:“惟中国哲学思想发达最先,凡儒先之书,诸子百家之说,或探索玄微,或指陈人道,足以穷宇宙万物之故,生死变化之观。虽泰西大哲莫能外也。”[4]然而西方哲学也有其长处,即“长于辩证”。所以,谢无量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采用了西方哲学的划分法。他认为,西方哲学的划分法条理、清晰、明确,如网之纲,能使庞杂的中国哲学史条分缕析,便于认识。同时,谢无量也指出,西方哲学虽然分为实在论和观念论,但主要偏重于前者,其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拟生民于机械”。然而中国哲学则无此缺点。显然,谢无量认为中国哲学从境界上高于西方哲学。也就是说,谢无量一系列的转换和论说,其目的在于融合中西思想,并将西方思想之优势融入传统学术之中。这是谢无量研究老子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谢无量借用了西方哲学的划分法,将老子哲学划分为宇宙论、修养论、实践道德论、人生论、政治论及战争论等。其中宇宙论是谢无量解析老子哲学思想的前提和根基。谢无量认为,老子之修养论、实践道德论、人生论、政治论及战争论等都立足于老子之宇宙论。

谢无量所理解的宇宙论实质是指老子哲学之本体论。谢无量指出:“粤稽吾国哲学,肇创宇宙本体者,当以老子之徒为多,自老子启其先路,庄生造论,益极精微,盖孔子罕言天道,独以人事为主,而重实行之教,此二派所以殊与。”[5]老子开启了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论,此后,庄子加以发展。孔子则罕言天道,而以人事为主,重视实践之教,这是儒、道两家的区别之一。在对老子宇宙本体论的解析中,谢无量采用了以心学解老的路径。他说:“欲知老子之宇宙论,当知宇宙之本体,即吾心之本体,宇宙之现象,即吾心之现象。……若以宇宙论,漠然在天地之上则失老子之旨矣。”[6]谢无量试图以心学之实避免将老子之本体揭示为空的倾向。此种解释路径,在钟泰192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也有体现。钟泰指出:“所谓道者何耶?道者,宇宙之本体也。何以知宇宙之本体?宇宙之本体,即吾心之本体,非有二也。……欲知宇宙之本体,须先明吾心之本体​‍‌‍​‍‌‍‌‍​‍​‍‌‍​‍‌‍​‍​‍‌‍​‍‌​‍​‍​‍‌‍​‍​‍​‍‌‍‌‍‌‍‌‍​‍‌‍​‍​​‍​‍​‍​‍​‍​‍​‍‌‍​‍‌‍​‍‌‍‌‍‌‍​。”[7]

谢无量以“本体”和“现象”这对范畴去解析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老子为说明“道”为万物宇宙之本体,采用了“有名有形”“无名无形”之说。而谢无量直接将“有名有形”“无名无形”与“现象”“本体”对接,“无名无形”为“本体”,即“道”,“有名有形”为“现象”。“道”这一本体,先于天地而存在,独生独立,且不受治于万物,唯法自然而已。何谓“自然”?“自然者,究极之谓也。”[8]“究极”就是最后的最后,就是极点。谢无量如此解释老子之“道”是为了强调“道”就是极点,不是在“道”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自然”。“道”超越时空之限制,周行万古,无一瞬之息,且不断地生养万物。宇宙万物由道而生,且受治于道,又复归于道。谢无量认为,老子以“堂与奥二者之别”进一步阐明本体与现象之关系。“道之尊贵,犹如寝庙堂室之奥。凡物之见于外者,皆其门堂也,奥处于内,故莫得见。盖堂譬犹现象,而奥譬犹本体也。”[9]

对于本体如何衍生出万物,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谢无量对此章的阐释为:“老子初以抽象示一二三数字,次由具体示阴阳二气。凡万物所生之元素,不仅数理而已,必有其物质。故吾国古者,皆以阴阳为物之元素。系辞亦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也。”[10]在这里谢无量强调了现象界之物质性。1905年,马一浮与谢无量从日本回国后,在江苏镇江焦山朝夕相处一年,深入研讨《资本论》及国学[11]。谢无量显然受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修养论、实践道德论、人生论及战争论皆围绕着老子对人之关怀而阐发。谢无量指出,老子修养论的核心在“复归道”三字。“复归道”即“以我身与宇宙之本体合一,无我无心,清虚无为,而得自然之状态者也”。[12]但是宇宙大,吾身小,怎样实现我身与宇宙之合一呢?有人以为这种合一只能是去现象界然后才能归于本体。谢无量否定了此种解释,他指出:“老子所谓静寂无为者,决非去现象界归于实在界,而在合一于人间之大宇宙耳。”[13]谢无量为了强调老子之修养论决非灭身论,采用了心学之天人合一说加以阐释。他指出:“大抵以吾人形体,虽为凡质,而心则灵妙,能合一于本体。故宇宙之体用,与一心之体用,殆相同符。其作用之繁赜,亦不异一心。吾人能进而融吾心于宇宙,即复归道之说矣。”[14]

所谓“实践道德论”是指“人生日用所常行者”,为区别于《道德经》之道德,谢无量加上了“实践”两字。在谢无量看来,老子之实践道德论就是处世之修身论。谢无量对老子之实践道德论的阐释仍然是从老子之宇宙本体论开始的。“虚静无为为宇宙之大道。万物于是乎生,人性于是乎成。今于虚静无为则为善。反之则为恶。善者道也。恶者非道也。”[15]由此,老子处世崇尚虚无退默,即慈、俭、后三德。

对于老子之人生论,谢无量强调老子并非厌世论者。其所以主张回归太古宁静之世,是因为老子处周末衰世,政治败坏、社会秩序紊乱。老子所反对之世,是春秋末世之乱,从而以神农伏羲之世,即以无为之大道,改变春秋之政治。谢无量还认为老子持死生一贯的生死观:“老子以宇宙万物,皆道之所生。其究极则复归于道之本体。则人之生,亦宜无不然,其生为道之所发现,其死则完其天寿,而还其本体,死生之道,无异变化,此间毫不容著忻戚。”[16]

老子之战争论亦如其实践道德论、政治论皆“自清虚无为之根本主义演绎而出,以示济世之微志者也”。[17]面对春秋时期战争不绝,老子主张反战,不得已而用兵,也要归于止兵​‍‌‍​‍‌‍‌‍​‍​‍‌‍​‍‌‍​‍​‍‌‍​‍‌​‍​‍​‍‌‍​‍​‍​‍‌‍‌‍‌‍‌‍​‍‌‍​‍​​‍​‍​‍​‍​‍​‍​‍‌‍​‍‌‍​‍‌‍‌‍‌‍​。春秋无义战,诸侯争雄,战争不断,务残好杀,民不堪命。老子于此,声明用兵之道在心存哀慈退让之心,最终达到止战之目的。老子崇尚虚无、崇尚不争之德,为何在《道德经》中多处论战,谢无量认为这是老子经世之志的体现。“老子阅当时之乱,思救以不争之德,其经世之志深矣。”[18]

谢无量在《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区分为南北两派,北方政治思想源自周公,此后,有孔子、孟子、荀子继承并发扬;而南方政治思想则源自道家,之后逐渐发展为法家和纵横家。在谢无量看来老子是“南学之宗”。[19]老子在政治上主张返归于清静淳朴,“小国寡民”是其理想的政治模式。谢无量指出,因为老子深知世间成败往复之理,知道利害相生、祸福相依。由此,他欲建立一个彻底安稳的国家,就必须摒除对立。因为,讲富强、讲仁义的政治虽然可能成功,但最终仍要陷于纷乱之中。

谢无量老子研究具有谢氏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谢无量擅长中西结合。一方面,以西方哲学的划分法将老子之思想划分为宇宙论、修养论、政治论、实践道德论、战争论等;另一方面,通观谢无量的老子研究,随处可见的是比较法。老子与先秦诸子思想之比较、中西之比较被广泛运用于老子研究中。谢无量对老子与孔子思想之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孔子之思想是世界的、乐天的、社会的、进步的、积极的、以实践哲学为特征的、重形而下学;老子之思想是出世的、厌世的、个人的、退步的、消极的、以自然哲学之性质为特征的、重形而上学。

谢无量不但比较了老子与孔子思想之不同,还比较了老子之论兵与孙吴之论兵的差异。中西比较法更是随处可见。如谢无量还比较了老子人生观之回到太古淳朴之世与叔本华绝灭意念归于静寂之不同;老子复归于虚无自然之道与佛教涅槃说的差异;老子之理想国与柏拉图理想国、穆尔乌托邦之间的异同;阿拉克西曼德之“无限”与老子之道的相同处;老子的实践道德说以虚无恬淡为根本与卢梭人性论之比较等等。

其次,批判法也是谢无量老子研究的一个特色。谢无量的老子研究中,除了正面论说之外,从反面批判已有观点,也是探索老子思想之真的另一重要途径。在对老子思想来源的探讨中,谢无量就批判了英国学者道格纳斯和法国学者纳菲特的观点。道格纳斯和纳菲特认为老子之思想与佛教、婆罗门教有相似性,就武断地认为老子之思想源自印度。谢无量批判到,这只能说明思想进化途程中的相似性,并不能证明老子之思想源自印度。此外,谢无量深刻地批判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以老聃不是老子,且以老子之书出自孟子之后的观点;批判西方学者以基督教三位一体说来解说《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内容。尤其是对“老子为权诈论鼻祖”的批判。谢无量分析了产生此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在于学者们对《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和第六十六章内容的误解。谢无量首先将《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和第六十六章中所反映的内容称为“张与”之说。随后,谢无量指出《管子·牧民》篇有:“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极像老子所说,但实际却不同。因为,管子尚功利主义,其先与民是为了大取于民。韩非子是最早将老子视为权诈论的思想家。此后,小程子和朱子亦认为老子思想中有权谋的因素。谢无量强调老子并非主张权诈,而是通过观察自然之道,以阐明柔弱胜刚强这一理论。在老子看来刚者柔之,强者弱之,这是天道的体现。所以,老子强调刚强之害,柔弱之利。这期间并无丝毫功利之心,更不涉及所谓权谋术数。而那些将老子视为权谋者,实质是后世功利主义者假借老子之言以阐明己意而已。

最后,谢无量的老子研究具有强烈的经世色彩。他反复强调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必须从其所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从谢无量对老子思想体系的划分中也可见其对现实的关怀。民国初期政治紊乱,社会失序,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与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有相似性。老子主张通过复归于道,回到原始社会小国寡民时期,从根本上杜绝导致纷争的根由,为人们的生存奠定牢固的根基。我们可以看到,谢无量除对老子之宇宙本体论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之外,修养论、实践道德论、人生论、战争论及政治论皆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一特点体现了近代思想家人文主义色彩,也是中国传统经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2][3]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4]谢蒙.新制哲学大要参考书[M].上海:中华书局,1914:1.

[5][6]谢无量.老子哲学[J].大中华,1915,1(6):1.

[7]钟泰.中国哲学史(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3.

[8]谢无量.老子哲学[J].大中华,1915,1(6):2.

[9]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2.

[10]谢无量.老子哲学[J].大中华,1915,1(6):6.

[11] 郭继民.“无量谢无量”[N].光明日报,2022-11-28(11).

[12][13]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3.

[14]谢无量.老子哲学[J].大中华,1915,1(6):8.

[15]谢无量.老子哲学[J].大中华,1915,1(6):11.

[16]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9.

[17]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0.

[18]谢无量.老子哲学[J].大中华,1915,1(6):20.

[19]谢无量.谢无量文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87.

作者简介:

周后燕(1985—),重庆永川人,西北大学博士,成都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课题“谢无量传统文化观研究”(课题编号:DFWH2021-007)的阶段性成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