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0日星期一
首页/名著导读赏析/秦俑《榜样》原文与鉴赏

秦俑《榜样》原文与鉴赏

秦俑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先是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吗?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是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吗?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我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为“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得惴惴地发慌: 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叫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儿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 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 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 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地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 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嘟囔: 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

(2002年)


[鉴赏]作品让我们很是心酸地看到了, 今天在一些地方知识被忽视和轻视的那种沉重而又沉痛的现实——应该说,峰子曾经被村里人视作“榜样”,那是一件好事,但这件好事的背后所隐藏着的,却又并不是村里人对知识的真正重视,而是对待知识的那种纯功利性的态度。因此,当峰子大学毕业后不去省晚报社做记者而“回村里学校教书”之后,尽管峰子确实是好样的,是当之无愧的“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可村里人骨子中的那种忽视知识和轻视知识的顽劣本质,也便自然而然又顺理成章地显露出来了。于是,曾经被家乡人当作自家娃儿学习榜样的峰子,现在就成了家乡人眼里的另一种榜样,成了他们不让自己子女上学的一个充分理由。于是,为这样一种沉重而又沉痛的现实的存在,我们当然就要和峰子一样不由得“心一阵阵地疼”了!
在表现手法上,这篇作品的显着特点是,在纯客观的叙述过程中不露声色地既一步步地展开故事,又自然而然地形成情节的鲜明对比与强烈反差,并由此一层层地显现题旨。这里,我们有必要特别注意一下作品里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事实上,在微型小说创作中,对比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方法。但对比的鲜明与否和自然与否却差距很大,并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与分量。在这篇作品中,峰子作为“榜样”的前后对比,作者是通过有意无意(即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途径去实现的,这样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又有效地避免了那种人为的痕迹,从而使这种对比显得更加的真实可信,同时也给了这种对比更强又更深的艺术感染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