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拉网阅读法
拉网阅读法
古人读书,求博、求精,先博而后精。因为广阅博览乃是知识大厦赖以高耸的基石。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顾炎武说“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他们几乎穷尽有史以来的一切主要遗著,经过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然后由博返约、触类旁通,“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在学术上较之于前人有所裨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形成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
当我们今天读书时,一定要像采矿和进食那样,以多路思维构成一张大“网”,做到一矿多金、一餮多养、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破卷取神”。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叫做“拉网阅读法”,也可称为全方位扫描读书法或竭泽而渔读书法。
为了便于深入探索,人们从理论和形式上,将知识分类加以研究。实际上,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就像一张巨大的渔网,环环相扣,交错纠结,密不可分。在这个系统内部,各门科学都在互相渗透着:宇宙星系,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等等,它们本身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大网。
根据这种规律,读书也要运用“拉网阅读法”,撒开大网,努力“网罗”、搜集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及知识系统相适应。
英国作家狄更斯幼年时代家境贫穷,先做学徒工,后来当缮写员,还做过新闻记者,一生写了二十几部小说。为了搜集素材,他去工场与童工闲聊,筛选第一手资料加以储备。他还经常到马戏场和游艺园去闲逛,借以观察那些形形色色的场面和千奇百怪的言行。他还曾到监狱去同即将行刑的囚犯聊天,趁机观察处死犯人的情景,以备将来有机会把这些死囚的心理写入小说里去。
狄更斯还时常徘徊在伦敦街头,如果看到某人很有特征,他就像职业侦探一样,兴致勃勃地追踪几条街巷,以观察他们的神情举动。他也常到一些下等公寓或者咖啡馆里,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谛听、琢磨目睹的情景,感受那种微妙的气氛,然后把这些见闻一一地记在本子上。有时候,他故意巧妙地站到一些高谈阔论或者轻声低语的人们的背后,悄悄地记下那些富有个性的语言或者典型的情态。狄更斯对街市上孤高的建筑物,时常凝视默想,记下自己对这些无字书刊的感觉。
狄更斯的知识积累方式,是随意性的,是一种奠基性的知识积累模式。他使用“拉网法”,就像捕鱼拉网一样,并未在事先给自己规定一个题目,既不是为了解疑才漂入生活的激流,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明确的目的而殚精竭虑。然而,虽然他所读的是无字书,但同样达到了“拉网读书”、“竭泽而渔”的效果。
以上方法是针对没有明确读书目的的阅读者而言的。如果我们读书时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目的,在书山面前无从下手,倒不如就像狄更斯一样,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先撒拦河网捕鱼,网着什么就是什么。
被网着的东西,也许眼下看来并没有什么用处,但这些积累的知识就宛若补鞋匠收存的那些边角革料一样,反正迟早都用得着。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事事都有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是最值得提倡的。读书不仅没有机会成本,而且还替你节省了支出、增加了知识。即使因为你读了十个小时的好书,使你少赚了十个小时的钱,那么你仍然可以告慰自己:读好书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即使会令短期收入减少,但仍然是值得的。连不一定懂机会成本的先人们,不也早就提醒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吗!
如此说来,有了明确的读书目的,是否还要采用“拉网阅读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方法却要与上述“撒大网,任意捞,捕着什么算什么”有所不同。当你阅读一本书或要了解一个知识体系时,一般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水情勘察”。调查一下“水”中是否有“鱼”,大致有多少“鱼”。就是通过全方位扫描的浏览或通读,了解全书或整个知识体系的慨貌,以便从中发现有哪几方面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2)“拉网捕鱼”。力求把大大小小的“鱼”都拉出来,乃至“竭泽而渔”。与此同时,要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工夫,把那些陈旧的、错误的或者有害的东西滤除掉,筛选出至今仍然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标记或摘录。
(3)“分档拣选”。积累知识,应当分门别类,切不可各式各样的衣服料子都胡乱地堆在一起。在这一步里,应该把各种捕捞上来的“鱼”按品种进行分类。再下一番“去粗取精”的工夫,择其要者和精者,写出心得笔记。
(4)“发挥创新”。经过咀嚼、消化和吸收,把它化为自己的营养。还要下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夫,从继承过程转入创造过程。
应该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拉网阅读法时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客观上,所读之书必须是广博精深之作;主观上,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网状的知识结构。知今又知古,才能做到以今测古,以古鉴今。
当然,拉网阅读法虽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但也只是众多读书方法大花园里的一朵小花。不应把它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尤其是在书不胜读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