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选一)_原文_赏析)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①。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②,谁知此疑神③。
【注释】
①嗒(ta)然:解体貌,语出《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遗:忘记。全句是说画家进入艺术构思时,身心两遗,物我两忘。②庄周:即庄子,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汇集在《庄子》一书中。③疑神:聚精会神,疑与凝通。语出《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六、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九。
晁补之(1053—1110),宋代诗人,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历仕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他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善画山水”(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故喜收藏画作。与可,即宋代画家文同。晁补之收藏文同的竹画,苏轼为之题诗三首,第二首,悼念文同,赞美他的竹画,第三首称赞晁补之贫而爱竹的品格。这里选评第一首。
这首诗表现出苏轼对画竹名家文同由衷的钦佩之情,因为苏轼的墨竹画,是从文同那里学来的,汤垕《画鉴》:“东坡先生文章翰墨照耀千古,复能留心墨戏,作墨竹师与可,枯木奇石,时出新意。”本诗单刀直入地描写文同作画时身心两遗、物我两忘的境界:“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诗的五、六句,进而形容文同作画时身心一致、思想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达到“物我融合”的心境,因而笔下能变化无穷,不断生出新意。这里提到的“清新”,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里的“天工与清新”,用意是相同的。最后两句诗,说世上已经没有庄子其人,有谁理解文同画竹时聚精会神的艺术境界呢?两句诗收束全篇,称颂文同竹画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苏轼在这首诗里阐述了一种画竹理论。诗中的“见竹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简单说来,便是画竹时要“胸有成竹”,这个秘诀,是文同亲口传授给苏轼的,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文同画竹,意在笔先,胸中先有成竹,所以挥毫落纸,一气呵成,画出的竹子,便成神品。现在,苏轼将这种艺术三昧,写入诗中,传给后来人。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画作其他物象,宋代罗大经说过:“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俊,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然超妙。”(《鹤林玉露》丙编卷六)其妙理,与文同、苏轼之见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