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散文选集/文化类综艺节目《舞千年》的“戏仿”创新

文化类综艺节目《舞千年》的“戏仿”创新

文化类综艺节目《舞千年》的“戏仿”创新 ⊙朱梦真[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00] 摘要: 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下,文化类综艺借助“戏仿”手法淡化了消费特质和娱乐特质,融入了更为严肃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满足了新生代受众的求知需求、社交需求、精神需求​‍‌‍​‍‌‍‌‍​‍​‍‌‍​‍‌‍​‍​‍‌‍​‍‌​‍​‍​‍‌‍​‍​‍​...

文化类综艺节目《舞千年》的“戏仿”创新

    ⊙朱梦真[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00]

    摘要: 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下,文化类综艺借助“戏仿”手法淡化了消费特质和娱乐特质,融入了更为严肃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满足了新生代受众的求知需求、社交需求、精神需求​‍‌‍​‍‌‍‌‍​‍​‍‌‍​‍‌‍​‍​‍‌‍​‍‌​‍​‍​‍‌‍​‍​‍​‍‌‍‌‍‌‍‌‍​‍‌‍​‍​​‍​‍​‍​‍​‍​‍​‍‌‍​‍‌‍​‍‌‍‌‍‌‍​。《舞千年》作为一档垂直类、专业化的节目,叙事模式采取有故事情节的互动影视形式,借鉴、吸收、综合、转化了电影、电视剧、动画、戏剧、综艺独特的媒介语言,创造性地重构了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景观,展现出后现代影像叙事策略的多元包容表征,其融合元素之广泛,在综艺节目中起到了示范性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戏仿文化类综艺 互文

    一、戏仿的概念与发展

    戏仿的界定包括三个元素:仿文、源文以及它们之间的戏谑模仿关系​‍‌‍​‍‌‍‌‍​‍​‍‌‍​‍‌‍​‍​‍‌‍​‍‌​‍​‍​‍‌‍​‍​‍​‍‌‍‌‍‌‍‌‍​‍‌‍​‍​​‍​‍​‍​‍​‍​‍​‍‌‍​‍‌‍​‍‌‍‌‍‌‍​。戏仿文本是当下的、现实的、直接呈现给受众的文本,被戏仿文本则是历史的、幻象的、作为背景的、载有“共同记忆”的文本。戏仿是仿文对源文的戏谑性仿拟,它不只是一种“再现”表达,更是一种新式“表现”,充满对源文的对反、异化和戏谑。

    “戏仿”是一种建立在仿拟基础上的创新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种涵盖多层意义的“复合文本”,而仿文与源文是透视这类艺术性文本的两个关键要素。仿文与源文原本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因素,具备内在的自足性、协调性和合理性,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借助一种界限分明的、存在同一性和对立性的张力连接成共同体后,呈现出不协调状态,冲突、悖谬、矛盾、错位、抵牾等不协调因素混杂融合,从而造成一种戏谑、幽默的效果。

    热奈特认为,戏仿作品不一定是对原作的完全再现,而是从原作中派生而来的,是对原作的主题、风格或笔法等美学形态的延续或戏谑。而这样的“派生”关系被称作“超文性”。关于如何理解戏仿这一概念,学界从一开始的戏谑性重组转向范围更加宽广的文本转换、迁移、延续、引用、融合。戏仿不仅仅指涉仿文对源文的戏谑性仿拟,而且涵盖前者对于后者在题材、主题、风格、手法等方面的扩展、拼贴、置换,最终的呈现效果是多元的,滑稽荒诞化或致敬经典崇高化都属于戏仿。在日趋同质化的文化市场,戏仿作为一种生动灵活的艺术手法,已被运用到多种艺术领域,推动了叙事的创新化表达。

    二、文化类综艺与“戏仿”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将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节目形态,以文学、艺术、历史、习俗等文化资源作为核心内容进行开掘,也可结合访谈、竞赛、纪录片和影像资料等诸多手段,甚至融合朗诵、演讲、戏剧、歌舞等艺术形式,以兼具艺术性和娱乐性的表达方式,向受众传播各类文化知识,传达主流价值观。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类综艺不再囿于传统桎梏,从外界积极吸收可融合的文化元素,综合访谈、纪录片、戏剧、真人秀,甚至其他跨类型综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类节目形态。报告《2021年中国网络综艺商业变现盘点》显示,与2020年相比,2021 年的头部网综中,文化类、美食类和喜剧类节目的数量占比有显著的上升,其中,文化类节目占比为1.6%。2021年,对这些特定类型节目的开拓效果明显。

    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下,文化类综艺借助“戏仿”手法淡化了消费特质和娱乐特质,融入了更为严肃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满足了新生代受众的求知需求、社交需求、精神需求。一系列文化类综艺借助跨领域、跨媒介融合,杂糅丰富的文化元素实现“破圈”传播,打造成文化精品,顺应了受众多变的欣赏需求。《舞千年》是由bilibili和河南卫视共同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2021 年11 月6日首播,豆瓣评分高达8.7 分,B站评分高达9.9 分,截至2022 年3 月24 日,播放量已达9664.4 万。《舞千年》作为一档垂直类、专业化的节目,叙事模式采取有故事情节的互动影视形式,借鉴、吸收、综合、转化了电影、电视剧、动画、戏剧、综艺独特的媒介语言,创造性地重构了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景观,展现出后现代影像叙事策略的多元包容表征,其融合元素之广泛,在综艺节目中起到了示范性的引领作用。

    三、戏仿的叙事策略与实现路径

    (一)文本戏仿:互文融合与重构颠覆

    互文性是戏仿的基础,颠覆了传统封闭的文本观,在于它可以揭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文本间的多重联系。文化类综艺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旨归,所模仿的源文本常常来源于具有深度人文内涵、共同文化记忆、崇高美学价值的经典文本,借此唤醒节目受众已有的认知记忆,实现节目与受众的有效联结。

    按照文本性质,历史上的经典文化资源可分为三类:一是偏重时间维度的文字性叙事文本,比如小说、传记等;二是偏重空间维度的艺术文本,比如文物、绘画等;三是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影像资料。这三种历史文本在叙事表达上各有长短,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开始运用剧式表达这一手段来进行弥补。“剧式表达”是指文化类综艺节目超越狭窄的演播室空间,叙事依托经典文化资源,以邀请嘉宾演绎剧情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和氛围,实现历史与当下现实之间的对话,从而引发观众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共鸣、共振。

    为了达到一种颠覆的效果,现代文本在对源文本进行戏仿的时候,会选择改变叙事视角;借助剧中角色的语言来重述故事,实现叙事视角的转变,基本保留源文本出现的背景,但是针对细节融入了叙事者全新的观点。受众在“复合文本”中借助人类共同记忆辨认出文本中的经典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新故事情境中感受叙事者重塑的价值观,旧瓶尝新酒,体验旧文本的另类新创意。

    舞蹈节目《舞千年》总共有八集,选取了《相和歌》《孔子》《踏歌》《 昭君出塞》《 关公》《赵氏孤儿》《李白》《敦煌飞天》《背影》《歌唱祖国》等潜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的古典或现代舞蹈。《相和歌》的形成以“街陌谣讴”为基础,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声调,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孔子》是一部取材于历史故事、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舞剧,选取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不断碰壁,求而不得又锲而不舍的坎坷生命历程;《踏歌》是源自民间的中国传统舞蹈,远在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昭君出塞》也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来,讲述了汉代昭君为了促成民族和睦,主动请缨赴塞上完成和亲宁边使命的传奇故事。

    在呈现舞蹈之前,节目运用“戏中戏”的叙事方式,邀请舞蹈行业内的专家或从业者扮演特定历史场景下的荐舞官,然后由荐舞官互相推荐自己心仪的舞蹈,进而引出另一历史空间的故事,新引出的历史空间为受众讲述舞蹈背后的故事背景,将情绪铺垫渲染至极致,到达故事高潮时才将舞蹈呈现出来。荐舞官所处的历史空间融入影视元素,以历史人物对话的方式“比舞”“荐舞”,同时,舞者所处的历史空间也借助影视化的语言打造出来;不仅运用故事化的表达将舞蹈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而且在寓教于乐中将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了受众,实现欣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的协同以及“电视、戏剧、电影”媒介的共融。

    (二)视听语言戏仿:影视模仿与空间交叉

    从戏仿的宽度来看,可分为表现手法的戏仿与文类的戏仿,前者强调局部的、只言片语式的滑稽模仿,后者注重模仿源文本的整体特征。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戏仿的广度从文字蔓延到图片、视频等影像视觉文化领域。文字类型的戏仿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层面的戏仿、语言层面的戏仿、主题层面的戏仿、历史层面的戏仿、某个流派文学风格层面的戏仿等;而视频类型的戏仿辐射的范围更宽更广,视频作为一种集文字、图片、声音于一体的视听艺术,在文字类型的戏仿基础之上,还可以对空间布局进行戏仿等。

    《舞千年》节目的镜头语言模拟电影的淡入淡出效果,比如,借助水滴从屋檐落入地面、河水淙淙往前奔流、明月隐入云间、刀剑挥向半空、蜡烛被风吹灭、火焰燃烧等特写空镜头实现转场,在情节衔接和时空转换上完美过渡;各类景别交替切换,镜头位置并不是固定的,360度旋转镜头甚至倾斜镜头自然接续,俯拍、仰拍、平拍一一应用,穿插蒙太奇手法演绎舞蹈背后的故事,塑造了气势恢宏的故事空间;模拟影视剧的拍摄手法,前景人物清晰明朗,背景则做虚化模糊处理,既能将讲述故事的人物主体展现出来,又能传达人物所处的空间信息。布景充满朝代气息,道具凸显时代文化特色,画面色彩随着故事主题而变换,比如在表现舞蹈《火》时,画面色彩以红灰色为主色调,在表现舞蹈《幻世金刚》时,画面色彩以金红色为主色调。节目声音既包括演员语言,也涵盖音乐音效,在戏仿层面表现出语言戏谑、音乐伴奏铺垫时长较长的特点,比如,演员戏谑性地扮演影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借助网络流行词“元芳,你怎么看”增添娱乐性。多样化的空间互相映照,故事内空间、故事外空间、现实内空间、现实外空间、“戏中戏”空间以及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创设的虚拟空间交叉重合,塑造了跨异质空间交流的景观。

    (三)人物情节戏仿:创意格式化与完整故事化

    仿文与源文虽存在多重联系,但不完全受源文主题思想的束缚,戏仿“文本”也能追求意义的开放与多元性,糅合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状、高雅与通俗,从而寻找创造与游戏的快感。戏仿文本在联结存在“距离感”的文本元素时采取“互文”的手法,运用转换叙述者、赋予另类义理、降格或升格、源文本“格式化”等方式,融入正叙、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为新文本挖掘独特价值。其中,掺杂悬念的叙事结构是戏仿创新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综艺节目常用的讲述法则,以此吸引、留存、拓展受众。

    《舞千年》开篇以现代背景下的嘉宾接受任务为引子,引出他们扮演汉代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人物,如曹操、曹丕、曹植、甄宓等,完成推荐舞蹈载入“十二风舞志”的任务。故事戏仿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节目借助受众普遍知晓的人物,一定程度上“格式化”历史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对情节重新进行设计安排,制造新的悬念,演绎全新又切合节目宗旨和主题的故事。节目中除了真人嘉宾演绎的角色,还有虚拟人物扮演的虚拟角色——余有有,以动物鱼为原型创造的虚拟人物余有有作为故事角色与受众互动的连接点,将戏剧剧情与现实双向互动交叉,呈现崭新的戏剧影视化的综艺节目形态,营造出强烈的期待外效果,给观众带来独特、全新的审美体验。在情节处理上,每一支舞蹈的引出都是自然从演员演绎的故事背景中展现出来,嵌入剧情当中与其融为一体,比如在呈现《火》这一支舞蹈时,先交代演员演绎的关于火的使者一代一代不懈寻找火种的艰辛传承故事;在呈现《侠骨伞影》舞蹈时,通过讲述一位处于江湖之巅的侠客想要退隐江湖、寻找心爱之人了却一生的故事自然引出;同时在一支舞蹈与另一支舞蹈之间建立剧情衔接,舞蹈《越女凌风》的背景故事讲述一代侠女痴情等待侠客归来还伞,在情节上与《侠骨伞影》无缝过渡。戏仿处理后悬念迭起且流畅不中断的剧情不仅可以让受众重温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共同记忆,而且让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体验到融入故事角色本身的沉浸感、欣赏快感。

    四、结语

    戏仿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注入了活水,提供了创新的来源,为其突破同质化、形式单一化问题带来了创作灵感。最终呈现的“复合文本”刻印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也贴合了现实社会的文化需求,现代文本以转变叙事视角的方式颠覆源文本,从中派生出新的意义,将节目的价值观无形融入其中,进而起到传递主流价值、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文化类综艺也注重不失其娱乐价值,结合升格后的崇高价值观与降格后具有大众文化特色的戏剧化情节,使节目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戏仿在应用于创新文本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复合文本”的思考性与娱乐性如何保持平衡,积极有度地运用戏仿实现文化建构,在能指与所指之间、文本与现实世界之间弥合割裂且追求“深度”模式​‍‌‍​‍‌‍‌‍​‍​‍‌‍​‍‌‍​‍​‍‌‍​‍‌​‍​‍​‍‌‍​‍​‍​‍‌‍‌‍‌‍‌‍​‍‌‍​‍​​‍​‍​‍​‍​‍​‍​‍‌‍​‍‌‍​‍‌‍‌‍‌‍​。

    学界对于此问题的关注是抱着忧虑态度的。戏仿用“嬉戏”的方式消解和颠覆传统精英文化,如果仅仅是为了脱离传统的美学规范炫耀想象力和语言能力,而无法生成新的“抵抗”价值,这样的戏仿只是创造了一种单纯的美学风格。《舞千年》则借助“戏仿”进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现场,集欣赏性、艺术性、价值性、娱乐性为一体,寓教于乐,将“戏仿”手法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不仅仅创新出一种单纯的美学风格,而且为综艺领域欲摆脱窠臼、追求崇高美学目的和作品终极意义树立了典范,对于艺术领域如何把握“戏仿”尺度、避免过度幼稚化和娱乐化的叙事倾向带来了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 说[M].李杨,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桂茹.后现代“戏仿”的美学阐释[J].学术论坛,2012,35(6).

    [3]王韵,薛羽佳,辛笑颖.剧式表达:文化类综艺节目叙事的空间转向[J].中国电视,2020(12).

    [4]2021年中国网络综艺商业变现盘点[DB/OL].[2022-03-08].report

    [5]温德朝.戏仿:喜剧电影叙事的后现代策略[J].电影文学,2008(5).

    [6]高岩.戏仿:经典的继承与重构[J].学术探索,2014(4).

    [7]张俪萍.互文性文类视角下的戏仿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8]董玉芝.技术赋能与身体传播:移动短视频戏仿实践的价值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

    [9]刘桂茹.后现代“戏仿”的美学阐释[J].学术论坛,2012,35(6).

    [10]赵宪章.超文性戏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 朱梦真,文学硕士,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数字化传播。

    编 辑: 杜碧媛E-mail : dubiyuan@163.com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