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散文选集/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启示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启示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启示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影像再现与价值延展:城乡影视剧的空间构型研究”(项目编号:KYCX22_2748)的研究成果​‍‌‍​‍‌‍‌‍​‍​‍‌‍​‍‌‍​‍​‍‌‍​‍‌​‍​‍​‍‌‍​‍​‍​‍‌‍‌‍‌‍‌‍​‍‌‍​‍​​‍​‍​‍​‍​‍​‍​‍‌‍​‍‌‍​‍...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影像再现与价值延展:城乡影视剧的空间构型研究”(项目编号:KYCX22_2748)的研究成果​‍‌‍​‍‌‍‌‍​‍​‍‌‍​‍‌‍​‍​‍‌‍​‍‌​‍​‍​‍‌‍​‍​‍​‍‌‍‌‍‌‍‌‍​‍‌‍​‍​​‍​‍​‍​‍​‍​‍​‍‌‍​‍‌‍​‍‌‍‌‍‌‍​。

蒋 越 王路瑶

[摘要]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的行为方式、思想活动以及所处的时代、空间与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剖析影片如何以群众史观在历史发展中观照社会主体,不同的叙事结构如何突出作为人的现实意义,多元化的视听语言怎样实现以人为本的创作风格,总结概括新时代导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对创作出突出社会主体的影视作品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体;现实主义;贾樟柯;创作启示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将社会主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其包含两种观点:第一,将人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第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坚持群众史观​‍‌‍​‍‌‍‌‍​‍​‍‌‍​‍‌‍​‍​‍‌‍​‍‌​‍​‍​‍‌‍​‍​‍​‍‌‍‌‍‌‍‌‍​‍‌‍​‍​​‍​‍​‍​‍​‍​‍​‍‌‍​‍‌‍​‍‌‍‌‍‌‍​。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以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中国社会最深层次的一面。他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客观镜头,聚焦生活在城市中的小人物,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沧桑变化聚焦在小人物身上,从群众史观的角度关注人的自由发展,摒弃英雄史观,以客观现实为载体,尝试用类似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展现底层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运用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对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进行分析,深入剖析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思想活动,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创作启示。

一、坚持群众史观,紧靠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一)观照现实的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社会中的人都是现实的人,因此,在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必然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写实的而非虚幻的,抑或是赛博朋克的。以经典叙事形式英雄叙事为例,英雄人物以其无所不能的正面形象,被当作商业片的一大卖点而广受追捧。而作为第六代导演典型代表的贾樟柯,反对以往的“英雄式人物”形象塑造,杜绝虚幻缥缈的写意主义的描绘手法,主张展现人物极度平凡的现实生活。

现实的人也有不同的类型,从人类总体角度、个体角度、个体成长史角度总能划分出不同的人群,但究其根本,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于“现实的人”,是现实的、能动的。贾樟柯所构建的主人公,大多都是边缘人群,几乎都有不光彩的角色定位。如《江湖儿女》中的巧巧和斌斌。在贾樟柯的影片中,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而避而不谈,而是将重点放在对生活状态的描述上,用镜头客观表述人物原生态式的生活状态。《江湖儿女》始终从个体成长史角度,用写实手法贯穿影片始终,影片中的巧巧,在面对时代的变革和男友的背叛时,不得不向命运妥协,选择远离浮华的大都市,重新回归小县城谋生。除了对典型角色进行塑造,贾樟柯在人物形象的话语选择上依然努力贴近现实生活,远离浮夸、不切合实际的塑造方式。贾樟柯塑造的人物几乎都是身材瘦削、五官平庸,并不让人印象深刻,这是社会边缘人的真实状态。但是贾樟柯又通过人物的发型、动作、神情等打造“典型中的特殊”的形象,这是导演悄无声息的匠心独具,这些人物有着似曾相识的人生轨迹,都完成了从“与命运的抗争”到“对现实的妥协”的蜕变,剥离了电影中人物的“特殊性”,重新赋予了影片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普遍性”,通过慢节奏的叙事,让电影重回对“现实性”的探索。他远离不切实际的华丽,展现人物本来的精神状态,对现实主义题材中社会主体的展现方式具有借鉴作用。正如社会主体论中提到的,任何一个角色的塑造如果脱离社会这个载体,都是没有活力的、虚假的,没有说服力的。

(二)突出地理空间,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历史过程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在贾樟柯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映射出时代变迁与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视听语言对地理环境变迁的宏观展现与刻画人物性格的微观叙事相结合,以此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贾樟柯电影中塑造出的人物还有一个最特殊的共同点,他们几乎都来自贾樟柯的家乡山西。回首贾樟柯导演的影片,都是在20世纪末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发生在山西偏远县城的多维度的小人物故事,展现了在这一空间里年轻人的叛逆、游离、迷茫。因此,在叙事中,也更贴近他所理解的生活,从而更加贴近现实。这也正如社会主体方法论倡导的:要维护“真实共同体”的利益,时代的发展要与记录人、被记录人、受众的步伐和思想观念一致。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现实主义影片创作中极度彰显了这一点。贾樟柯作品的叙事紧靠时代背景,例如《江湖儿女》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1年的山西大同,电影的叙事横跨五年时间,同样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五年,电影以巧巧为主视角,带领观众一起目睹了五年内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人物巧巧来说,她的丈夫有了新女友,曾经社会上留存的江湖气息也随着时代的洪流销声匿迹,观众能够从贾樟柯缓慢平淡的叙事节奏中感受到小人物面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妥协,时代的印记也深深烙印在这些小人物身上。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强调用时间消灭空间,而在贾樟柯的作品中,没有将时空进行对比,而是放慢节奏,将镜头聚焦在山西这一地区,通过长镜头、客观镜头的记录方式展现山西的人、事、情,正是这些纪实性的镜头使得电影打破了“第四面墙”,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影片中人物的发展在某一程度上与时代的节奏相对应。社会主体研究下的动人细节、形态塑造,都深深烙印在社会变动的图景中,让受众难以区分虚幻与真实。

贾樟柯创作的作品从日常叙事入手,在坚持群众史观的基础上将镜头对准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底层人物的生活百态,这也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借普通角色之手,展现人物故事、地域故事与时代故事,在他者化的客观主体中感悟时代变化,彰显时代芳华。

二、打造多元叙事结构,阐释“自由人联合体”的内涵

“自由人联合体”是由马克思划分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第三阶段,实质就是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自由人”与“联合体”、个体与整体有机统一的和谐社会。作为典型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影片不同于以往第五代导演关注情节冲突,而是将重点放在“无法解决问题的开放式结局”上,以真实客观的拍摄方法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最大尊重,印证了依靠人民群众落实现实发展的不同路径,开拓了受众视野,将影片重点落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中。

贾樟柯的影片很多采用了缀合式团块和板块组合式的叙事结构,主要表现为非连续性的、统一的中心贯穿情节,将碎片式的、非因果关系的段落连接成剧情主体。

影片《江湖儿女》中,两位主角都经历了人生的失意与无奈,巧巧替斌斌顶罪出狱后,历经磨难终于找到自己的丈夫,却发现物是人非,他已有了新的女友,斌斌经历了伤病后身体残疾被新女友嫌弃,无处可去的他只能去找巧巧。两人最终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巧巧遭到斌斌嫌弃后,选择重新回到山西经营自己的棋牌室,斌斌最后依然离开巧巧,去过他所向往的生活,影片留下开放式的结局,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二人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实现了自由发展的最高人生目标。

无论是缀合式团块结构还是板块组合式结构,殊途同归,都深刻反映了贾樟柯式影片的主旨,表征通俗,内涵却发人深省,这一层面的社会主体开始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开始有了不同的目标,但归根结底,每一个目标都将凝聚成性格各异的普罗大众,他们将在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找到生命的意义,追求个人的发展,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具有现实意义。

三、多维度呈现视听语言,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风格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杰出人物,就会有渺小人物,贾樟柯导演以弱小人物为载体,深入剖析人民群众的关键性力量,通过关注现实中小人物的生存与挣扎,塑造了朴实且渺小的人物群像,在影片中展现了时代变迁下人物的主观能动性,而正是每个小人物的选择才推动了时代的变迁,时代属于人民,人民造就时代,这正是蕴含在贾樟柯众多电影中的唯物史观。

贾樟柯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尤其在声音的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声音一直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时至今日,声音肩负着影片的叙事功能。贾樟柯的作品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将对现实的理性和感性思考有机结合。电影中各种声音元素相互交织,既可以向观众进行直接的情感表达,也可以进行间接的情感隐喻。《珍重》作为影片《山河故人》的点睛之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叙事。这首歌在本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但是与其他影片不同,每每到了高潮部分,歌声戛然而止。贾樟柯曾提到他每次听到《珍重》时,都会泪目。或许观众听不懂歌词,但是能感受到其中的“哀而不伤”。恰到好处的情歌,虽然让你感受到歇斯底里的心痛,但是又会给你希望。

除此之外,声音还可以暗示剧情的发展趋势,让剧情更加清晰​‍‌‍​‍‌‍‌‍​‍​‍‌‍​‍‌‍​‍​‍‌‍​‍‌​‍​‍​‍‌‍​‍​‍​‍‌‍‌‍‌‍‌‍​‍‌‍​‍​​‍​‍​‍​‍​‍​‍​‍‌‍​‍‌‍​‍‌‍‌‍‌‍​。在影片《江湖儿女》中,贾樟柯使用了多首标志性的经典音乐来塑造时代感,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同时音乐随人物心境而律动,电影在用音乐讲述人物的故事与内心纠葛。在巧巧对前途感到迷茫时,电影选择使用《静置SILENCE》音乐,用空灵的旋律曲调凸显人物迷茫的内心。纵观贾樟柯的几部电影,在配乐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音乐有“复现”规律,大量引用电影中所流行的歌曲,例如《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上海滩》《永远是朋友》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一方面因为电影制作经费紧张,另一方面,贾樟柯认为音乐是时代的音乐,描绘一个时代时要把这个时代的声音反映出来,在导演心中,音乐俨然变成一个展现时代的工具。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中极度追求个性的一员,声音的运用尽显独特之处,他用声音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底层民众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体现了时代变迁中人物生存的困境,为居于社会主体地位的人物形象彰显、影片剧情走向、现实主义内核的体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观众也能从那一首首熟悉的曲调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最重要的是,贾樟柯对影片声音的运用有自己的理解,声音像是他创作时的一台摄像机,捕捉他想要展现的事物,又不断向主题靠拢,最终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

贾樟柯式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客观镜头、长镜头、经典老歌……这些元素缺一不可,导演在拍摄时塑造着个人风格,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在塑造着导演的形象,这是创作者与被创作者之间的无形互动,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让社会主体形象更加立体的重要一环。

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坚持群众史观,始终以客观的视角,记录着独特生活空间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同时,个人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有大有小,贾樟柯导演不仅记录了时代发展中的杰出人物,还记录了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得出了在坚持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视角下,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时可以从观照社会主体、展现作为社会主体的叙事方式、以人为本的视听语言入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不同时代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蒋越(1993—),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