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到最急》如何学习
心到最急
文同,字与可,是我国北宋时的书画家、诗人。文与可在绘画上尤其擅长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当时有一位青年想拜文与可为师,便找到了文与可的好友晁补之,想请晁补之把他引荐给文与可。晁补之对那青年说,:“你想跟文与可学画竹,这很好!不过,你最好先种3年竹子!”那青年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晁补之便当场写了一首诗送给了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并补充说,你若到文与可家前后的竹林走一趟,就知道我所讲的意思了。青年到了文与可家后发现,其屋四周竹林繁茂,文与可正在侍弄竹子。他忙上前去参拜老师。文与可告诉他,要画好竹子,首先要认真地观察竹子,反复地琢磨竹子,为此他特地种了这片竹林。在画竹子时,他已成竹在胸了。
文与可种竹,赏竹,琢磨竹,做到了胸有成竹,这是其画竹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学习其他知识可以借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接触事物后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在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后,通过头脑对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结果,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内部、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成竹在胸就是要我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形成关于事物的内在本质的完整认识。这也就不难理解,文与可画的竹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与文与可同朝代的米芾学习书法之事也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米芾小时候在一私塾馆里学写字,练了3年无甚长进。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米芾所在地,米芾听说该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便前去请教。那秀才看了米芾写的字后神秘地笑笑说:“想跟我学写字不难,只是得买我的纸。不过我的纸比较贵,5两银子买一张。”米芾听罢吓了一跳。心想天底下哪有这么贵的纸呀?秀才见他犹豫不决,便说:“嫌贵就算了。”米芾求学心切,咬咬牙,借来5两纹银交给秀才。秀才给了他一张纸,嘱咐他说:“回去好好写,3天后拿来给我看。”米芾拿了那张精贵的纸回家后,怎么也不敢落笔,而是拿着笔反复比划,晚上躺在床上也在不停地琢磨如何落笔,如何起笔,如何提钩,笔画如何布局,不同的字如何结构,等等。整整3天,米芾只是在那儿琢磨,思考,比划。当秀才来到他跟前时,他仍然一字未写,当秀才问起原因时,他只得难为情地说:“因为怕浪费了纸,没敢往上写,只是在琢磨。”秀才哈哈一笑说,那就给我写个字看看。米芾这才提起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发现其字比3天前有了明显进步,便问他:“为什么你写了3年没有多少进步,这3天却大有长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纸贵,我怕使废了它,不敢像过去那样轻易落笔,而是把字先琢磨透了。”秀才打断他的话说:“的确如此,写字不仅要动笔,还要动心,不仅要观察字的形状,还要领悟它的精神。这样才能练好字。”秀才起身离开时,掏出那5两银子还给了米芾,并在米芾写的“永”字后面续了7个字,把它留给了米芾:“永志不忘,纹银五两。”
米芾没有忘记秀才的教诲,后来他成了北宋著名的书法家。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这样:心到最急,也最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