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总是“差太多”
7.“差不多”总是“差太多”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于1919年发表在《新生活》杂志第二期上面。这篇文章写得朴实,所举事例也都普通得很,仔细阅读才发现字字珠玑、内有深意。
文中,胡适先生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最有名的人”,因为他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差不多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差不多先生小的时候,他母亲让他买红糖,他把白糖买回来了,还振振有词地说:“红糖白糖不是都差不多吗?”差不多先生上学堂的时候,误把山西说成陕西,还对先生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差不多先生长大后,到一家钱铺当账房先生,经常把数字写错,掌柜骂他也没用,他还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是多了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要出门去上海,结果到车站的时候迟到了两分钟,火车当然是不等人的,他继续自己安慰自己说:“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后来,差不多先生突发急病,家里人慌忙去请医生,结果没找到东街的汪大夫,误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给请回来了。差不多先生身上太难受了,想着医什么都差不多,就请王大夫出手诊治了,牛医当然是“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结果没过多久差不多先生一命呜呼了。
胡适先生写的最经典的一幕是在结尾,差不多先生临死前断断续续地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故事到这里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发表至今已有100年了,依然处处可见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的影子。
王莹和朋友约好11点30分吃饭,结果朋友迟到了,但是朋友真诚地道歉并且说明了理由,王莹便原谅她了。毕竟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谁会追着不放呢?王莹也不会因此质疑她是个不守时的人。
如果等待者和迟到者的双方角色互换一下,王莹一定也希望对方原谅自己,毕竟人无完人,大家都有迟到的可能。然而她们都不知道,一次的放纵只会带来更多的放纵。一次迟到也许会变成频繁迟到,这就是陷入了“差不多”的陷阱。
王莹在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在广告公司做文案的工作。当时公司接了一个地产公司项目,为客户做新楼盘的传播策划。项目组的3个人一起进行了头脑风暴,随后,由王莹执笔将确定了的方案制作成PPT。
王莹觉得这个任务不难,毕竟内容都定下来了,于是她不紧不慢地把东西做出来。最后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却毫无亮点,之前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那些好点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经理看到方案的时候很不高兴,但是提案的时间已经到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提案的结果是客户取消了合作。广告公司本来就是卖创意的,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打动,还怎么去打动客户呢?
事情过后,经理训斥了王莹,说她不用心。王莹觉得很委屈,说方案是大家一起想的,她写出来的也差不多,既然方案没什么大问题,客户不喜欢也不赖她。王莹觉得经理是在针对她。
不久,王莹辞职,应聘到一家电台工作。在这里,新进的员工都要经历一个老带新的过程,王莹也由一个前辈带着。前辈非常热心,在一个星期内将做节目需要熟悉的所有内容和流程都和她讲了,包括麦克风、录音软件、编辑软件的使用和须知,还叮嘱她一定要认真,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他。
又过了一周,王莹录好了自己的第一期节目。前辈听完了之后非常失望,因为节目录得很粗糙,还掺杂了各种杂音,明显就是做了个差不多而已,完全看不出用心。前辈问王莹理由,她便说做到差不多就行了,还强调说现在的录音也一样可以听。结果,这份工作还没有过试用期,王莹就离职了。前辈最后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不较真?什么都差不多,这怎么能行?”
后来,王莹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但可想而知,如果她“差不多”的态度没有改变,公众号也不会走得长远。
很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是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小姐,凡事要求不高,做到及格就好,工作也总是做不长远。如果对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那么一遇到困难就会找借口妥协,底线会越降越低,渐渐地,人也就随之失去了进取心,只能走向失败。王莹的工作就毁在了凡事只做到“差不多”上。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写道:“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只有对待工作认真谨慎,才能成为优秀的员工,成为公司里更有价值的人。你的进步都是你的资本,你学会的技能别人都拿不走,让自己成为公司里不可替代的员工,即便是要离开,也才会有更好的选择,才能在商业社会中不被淘汰。
李明的单位效益不好,企业奄奄一息,他自己也说:“单位眼看着要倒闭了,只是一时半刻还倒不了。”朋友都为他担忧,问他怎么计划的,他又说走一步看一步,并抱怨如今工作难找。“我没有太大的志向,就图工作安稳,差不多就行呗。”李明说着轻松又无奈的话。看得出,这又是一个“差不多先生”。
李明才30多岁,明明正是奋斗的时候,却抱持着“差不多就好”的观念,干着一份将就的工作。不是说图安稳不好,但百无聊赖的工作是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益处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天差不多,明天差不多,到了未来,李明和同龄人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差不多就好”的思维习惯一定要及早杜绝。那些偷懒躲过的活儿,都会在某一天变成你面前的坑。现在对自己严格一点,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上一所“差不多”的学校,师资力量弱,学习氛围差,一个班里也没有几个能考上一本的;嫁一个“差不多”的老公,可能对方会有酗酒赌博的问题,或者可能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时不时来个家暴;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学不到东西,每天混吃混喝,最后还要面临单位破产、高龄找工作的问题……总是退而求其次地凑合,凡事都说“差不多就行”,人生就必然会毁在“差不多”上。
胡适先生在100年前就曾告诉我们差不多先生的下场,如果你不努力,那么你的故事也会成为一个反面教材。小事上不在意,差不多就行,那么大事来了,依然会有着惯性思维。做人要认真,做事要认真。勇敢地改掉“差不多就好”的坏习惯,用自律来养成“认真才好”的好习惯,才是可以受益一生的正道。
【自律法则】
(1)好习惯比好学历、好家世更重要。
(2)做事认真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3)感觉做得差不多时,再努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