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自信励志/学会巧妙地岔开话题

学会巧妙地岔开话题

学会巧妙地岔开话题狡猾地逃避记者的刁难,或者是不想回答的问题,甚至是自己的丑闻,也许是政客们惯用的把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托兹·罗杰斯(Todds Rogers)和商学院的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认为两种情况下比较适合使用“转移话题策略”:一种是演讲者回答相似的问题,使观众难以回忆起刚才的问题;另一种是当观众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性的...

学会巧妙地岔开话题

狡猾地逃避记者的刁难,或者是不想回答的问题,甚至是自己的丑闻,也许是政客们惯用的把戏。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托兹·罗杰斯(Todds Rogers)和商学院的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认为两种情况下比较适合使用“转移话题策略”:一种是演讲者回答相似的问题,使观众难以回忆起刚才的问题;另一种是当观众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性的目标或是没有明确目标时,更难发现演讲者避开了问题。

对此,有研究者做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让参与者看4分钟的政治辩论视频。视频有两种:一种视频中回答者直接回答问题,而另一种视频中,回答者避开原有问题,自己回答了一个相似的问题。每个参与者随机看两种视频中的一种。然后,再将所有的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情境。

第一组是“没有目标”组。参与者只需要认真地看视频。之后,研究者才开始提问“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视频中的人回答得对吗”。结果令人十分意外,看“回答相似问题”视频的参与者当中能回忆起刚才问题的人不到40%,而看“直接回答问题”视频的人却有将近90%的人记得。换句话说,听你讲话的人其实在听了4分钟之后已经是云里雾里了,谁还记得当初是什么问题,即使答非所问,别人也不会意识到。

然而,在平时生活中,交流不仅仅是几句对话或者听一个演讲这么简单,还会对与你交谈或者正在演讲的人作出评价,比如:“这个人看上去很成熟稳重”“这个人绝对是个学术专家”等等。

于是,研究者把这种情境叫作“社会性的目标”组。这组的参与者就要比前一组多一个任务,不仅要看视频,还要思考“演讲者是个怎么样的人”“你喜不喜欢这个人”。

看完视频后,当研究者问“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视频中人物回答的对吗”,这组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们比比上一组的表现更糟。参与者一部分的注意力分配到评价演讲者上去了。结果看“回答相似问题”视频的参与者当中能回忆起刚才问题的人连25%都不到了,而看“直接回答问题”视频的人也只有80%的人还记得原问题。其实仔细想一下,这第二种情境更加接近日常生活,也就是说,真正能发现你“答非所问”的人少之又少。

那么会不会是因为这些参与者比较健忘或者问题太难了,所以很难被记住呢?研究者设计了第三种情境,叫作“监测”组。这次参与者需要带着问题看视频,直接判断视频中有没有“转移话题”的现象。

这时大多数参与者都发现了视频中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很难提前假定别人会转移问题。所以你可以巧妙地通过这个方法躲过别人的问题。在说服他人的时候,如果某个话题或是观点对自己的说服不利,这时我们想到想岔开话题,但对方兴致正浓,我们该怎么办?

拒绝了,不礼貌;勉强谈下去,又感到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把话题岔开,重新开始一个话题。这样既不会伤害到对方,又可以将自己从困窘中解脱出来。

常用的岔开话题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一词多义

日常交谈用语中绝大多数的词是多义的,换一种词义可以避开不快的话题。

2.同音异义

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义字很多,音同义不同或音相近而义不同,这在书面语言里不易混淆。但由于交谈是以声传义,不见字的形体,这就有了相当的含混性。利用这种含混性,就可以巧妙地把话题岔开。

3.相近概念

日常用语中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常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利用这种模糊性,就可以把话题中某些概念转换为与它相近的另一个概念,从而岔开原来的话题。

4.眼前景物

交谈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凡能进入视觉、听觉范围内的一切,都能吸引谈话者的注意力,随时成为交谈的话题。特别是当这些事物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们常常会下意识地中断谈话而去关注正在发生的激变,这就为改变原来的话题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可供转换的新话题。

5.好奇心理

求新好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对于交谈中的话题至少有一方是感兴趣的,如果能再提出一个更新更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兴吸引过来,自然地抛开原来的话题。一旦对方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话题也就如你所愿地改变了。

岔开话题的方式还有很多,无论哪种都是利用注意指向、注意中心的转移。因此,在岔开话题时,应注意下述几点:

首先,要隐蔽一点。

交谈中岔开话题,有如魔术师的魔术表演,总得借助一点遮掩的东西才好。一词多义、同音异义、相近概念、眼前景物、好奇心理等,都包含着隐蔽的因素,能模糊对方的注意力指向,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离开原话题,进入新的注意中心。

其次,要找相邻的话题。

岔开话题以邻近为好,有一定范围限制。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范围有三个区域:注意中心、注意边缘和注意以外。在这三个区域里,大脑皮层兴奋程度依次减弱,抑制程度依次增强。注意中心与注意边缘是经常变化的,处于注意边缘的事物随时可能成为注意中心,而处于注意中心的事物则随之退到注意边缘。

至于注意中心以外的事物,在没有外界强烈的刺激作用下,要成为新的注意中心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邻近范围内选择新话题,使之成为注意中心的可能性很大,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再次,岔开话题要抓准时机。

一般最好在一个话题刚刚提出且尚未展开时,就机敏地选择岔开话题。这是因为刚刚提出的话题,虽然成为注意中心,但对方相应区域的大脑皮层刚刚兴奋起来,未被强化,稳定性差,易被新的话题置换。

反之,话题一旦展开,注意中心已被强化,大脑皮质的兴奋区域处于优势状态,稳定性强,不易发生偏移,用新话题去置换原来的话题就困难了。在交谈过程中,一个转移话题的机会出现,如不能及时抓住,往往稍纵即逝。

最后,让新话题超越原来的话题。

用以岔开话题的新话题,在自身的新奇性和对方需求性方面,都要大大地超过原来的话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新话题刺激强度愈大,对原来话题的注意淡化愈快,转移话题愈容易成功。

我们这里所讲的转移话题的艺术,是在交谈中正确运用心理活动的规律,巧妙地避开一切不利因素,促使交谈在和谐热烈的气氛中顺利进行的方法。这与谈风不正的“乱打岔”是有本质区别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