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唐朝

唐《题道虔上人竹房》(李嘉祐_原文_赏析)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万山。古人对夕阳是非常敏感的。无论是“山木苍苍落日曛”的苍凉,还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怅惘,无论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惋叹,还是“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无奈,所表现、所寄托的情思无不带有凄伤与悲凉的意味。夕阳在古典诗...

唐《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孟浩然_原文_赏析)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此诗作于诗人漫游吴越时。“大禹寺”,在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县) 涂山南。首二句描写禅房的幽寂。“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结构”,营建房屋。“空林”,人迹罕至的山林。起句看似平淡,但诗人巧妙地以...

唐《题崇福寺禅院》(崔峒_原文_赏析)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本篇在对僧人日常起居、心理状态以及僧院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流露了深长的禅意。“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首联写僧人的日常起居。“僧家”,僧人们。“竟”,到底。上句自问,下句便是答词。僧院清寂,人迹罕至,本...

唐《题报恩寺上方》(方干_原文_赏析)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报恩寺”在江苏吴县北隅,曾称北寺,中有浮图,称北寺塔。“上方”是佛寺中方丈、住持所住之室。首二句“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是说从上方纵目四眺,顿时觉得眼界豁...

唐《宿赞公房》(杜甫_原文_赏析)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寓居秦州时。乾元元年,杜甫任左拾遗,因疏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即弃官入秦州。“赞公”,即赞上人,诗人自注: “赞,京师大云寺主,谪此安置。” ...

唐《宿西岳白石院》(无可_原文_赏析)

石白上嵌空,寒云西复东。瀑流悬住处,雏鹤失禅中。岳壁松多古,坛基雪不通。未能亲近去,拥褐愧相同。“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北瞰黄河,南连秦岭。《水经注》说它 “远而望之若花状”,因名华山。华山自山顶至山麓,寺院密布,无可此诗就是写于山上的白石院。既名白石院,可见寺院周围多是白石。“白石上嵌...

唐《宿山寺》(张蠙_原文_赏析)

中峰半夜起,忽觉在青冥。下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楼高钟独远,殿古像多灵。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诵经。题目是《宿山寺》,突出地写了夜间山顶寺庙的特殊情景,创造了一种清高绝尘、庄严静穆的佛门气氛,使人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心境。而山寺究竟位于何山,建于何时,所取何名,倒并不重要,作者无须交代,读者也无须...

唐《宿山寺》(贾岛_原文_赏析)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古人论诗,有“郊寒岛瘦”之说。贾岛由僧还俗,仕途并不得意,直到晚年,才做到一个小小长江主簿。早年枯寂的禅房生活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他惯于用冷漠淡泊的眼光看待现实。从他现存的诗歌看,虽然也流露...

唐《宿僧院》(刘得仁_原文_赏析)

禅寂无尘地,焚香话所归。树摇幽鸟梦,萤入定僧衣。破月斜天半,高河下露微。翻令嫌白日,动即与心违。禅僧所追求并且努力修持的是静与定,由静而入定。诗人来到僧院借宿,初步领略了佛门的清寂幽静,把内心的感受直写出来,闲雅雍容,平而无奇,却淡中见远。首句 “禅寂无尘地”,也作“禅地无尘夜”,不管取哪一种文...

唐《宿清远峡山寺》(宋之问_原文_赏析)

香岫悬金刹,飞泉界石门。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宋之问曾两次被贬岭南(泷州、钦州),这首诗是当时路过石门清远峡山寺时写的。“香岫悬金刹,飞泉界石门”。“岫”,山,山洞。“刹”,寺庙。“石门”,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区,澧水边上。上句主要描绘古寺的奇险...

唐《宿澄泉兰若》(郑谷_原文_赏析)

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乱流分石上,斜汉在松西。云集寒庵宿,猿先晓磬啼。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澄泉”,地名,旧址不详。“兰若”,指佛教寺庙。郑谷这首五言律诗正是通过描绘澄泉兰若周围的自然景物,道出了他夜宿古寺时的参禅体验。“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二句以交待古寺的环境和当时的节候开篇,起笔便...

唐《宿诚禅师山房题赠(其一)》(刘禹锡_原文_赏析)

宴坐白云端,清江直下看。来人望金刹,讲席绕香坛。虎啸夜林动,鼍鸣秋涧寒。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这首诗用清新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个静坐安禅、心远尘世的孤洁的主人公形象。前四句写白天所见,渲染禅院的清净和超俗。“宴坐白云端,清江直下看。”首二句巧妙地运用色彩和空间对比。构...

唐《送元简上人适越》(刘禹锡_原文_赏析)

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更入天台石桥路,垂珠璀璨拂三衣。此诗大约作于诗人为苏州刺史时。诗人以送僧游越为题,抒发了自己对越中山水的向往。“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首二句以比兴起笔,道出禅游之乐。“孤云”句,源于陶渊明...

唐《送玄亮师》(孟郊_原文_赏析)

兰泉涤我襟,杉月栖我心。茗啜绿净花,经诵清柔音。何处笑为别,淡情愁不侵。这是一首立意高妙的送别诗。诗歌以习禅为背景,两句一层,一层一转,相互照应,由修性、诵经转写送行,别有情趣。首二句纯净高爽的意象描绘了一种冰清玉洁的人格。“兰泉”,春季开满兰花的山泉,此既说明送别时的季节特征,又进一步表现山泉...

唐《送少微上人东南游》(皇甫曾_原文_赏析)

石门人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寺遥。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石门”在唐湖南澧阳郡,武陵山下,澧水之上,当时是个较荒凉僻远之地,所以作者开联便是 “石门人不到,独往更迢迢”。山偏地远,行人稀少,孤独而往,形影相吊,更令人感到路途迢迢。这句是抓住旅行人的心理特征...

唐《送僧往湖南》(刘商_原文_赏析)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这首诗从侧面点染出僧人的潇洒风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东林”,喻指僧人原先的居处。“闲”字暗示僧人此行并非为了干求什么,而只是像无心出岫的白云那样去作自然率性的逍遥游,所谓 “我法本无着,时来出林壑” (崔颢 《赠怀一上人...

唐《送僧人马头山》(贯休_原文_赏析)

马头宝峰,秀塞寒空,有叟有叟,真隐其中。无味醍醐,亦非般若。白趾碧目,数百潇洒。苦竹大于杉,白熊卧如马,金钟撼壑,布水喷瓦,芙蓉堂开峰月入,岳精踏雪立屋下。伊余解攀缘,已是非常者,更有叟,独往来,与我语,情无刚强,气透今古,竹笠援补,芒鞋藤乳。...

唐《送僧归庐山》(赵嘏_原文_赏析)

禅栖忽忆五峰游,去着方袍谢列侯。经启楼台千叶曙,锡含风雨一枝秋。题诗片石侵云在,洗钵香泉覆菊流。却忆前年别师处,马嘶残月虎溪头。在唐代,僧人结交士大夫是很普遍也很平常的事,一般来说,他们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扩大释道的影响。作为此诗主人公的僧人就属于其中之一,他结交权门、交游名士,但“禅栖忽忆五峰游,...

唐《送僧》(无可_原文_赏析)

四海无拘系,行心兴自浓。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夜减当晴影,春消过雪踪。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自禅宗创立,佛子所看重的,不再是坐坛讲经、苦修洁行,而是“自适本心”,因为“本心即佛”,一切精微奥妙的佛理都在自己的心灵之中,只要尊重“本心”,即可顿了佛旨。因此,他们不再闭门面壁,而是走出寺门,在更...

唐《送灵澈上人》(刘长卿_原文_赏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戴夕阳,青山独归远。诗人送友人灵澈返回寺院,挥手告别后,仍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身影。夕阳晚霞,蓝天青山,红墙绿瓦,山寺掩映,晚钟悠扬,萦绕耳畔,促膝谈心的欢愉不由得又浮上心间: 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一切显得这样纯洁,一切显得这样清幽,诗人素心为之所动,记...

唐《送禅僧》(薛能_原文_赏析)

寒空孤鸟度,落日一僧归。近寺路闻梵,出郊风满衣。步摇瓶浪起,盂戛磬声微。还坐栖禅所,荒山月照扉。“禅僧”,修行禅定之法的僧人。从全诗所描绘的情形来看,这位禅僧又是一位化缘之僧。禅僧化缘归去,本属常事,但这首《送禅僧》诗却写得很别致。“寒空孤鸟度,落日一僧归”,首联展示了一个寂寥清远的大背景。在清...

唐《送别》(王维_原文_赏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古代一般送别诗的写法,多是借景抒情,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把友人送了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即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便把题旨...

唐《死王羡活鼠》(王梵志_原文_赏析)

死王羡活鼠,宁及寻常人?得官何须喜,失职何须忧。不可将财觅,不可智力求。倘来可柜藏,任去不可留。任来还任去,运命何须愁?如果用一句佛经上的话来概括这首诗的主题,那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地位只是暂时寄旅在人身上的东西。死了的国王,对一个活的老鼠都心生羡慕,这哪里比得上一个普通人呢?普通人也有...

唐《神静师院》(韦应物_原文_赏析)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息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这是一首意境幽雅、禅趣深永的诗歌。“神静”,禅师的法号。诗歌前四句由远而近,描述禅院幽静清新之景,后四句由内而外,表现诗人雅淡闲逸之情。“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首二句描写院外幽况。清晨,诗人踏着一...

唐《山中》(王维_原文_赏析)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写终南山深秋景色。诗中“荆溪”,本名长水,自后魏以来讹为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中,说王维“诗中有画”,便引这首诗作为例证。其实,这首诗不仅捕绘出了一幅绚丽、幽深的秋山图,而...

唐《塞上宿野寺》(雍陶_原文_赏析)

塞上番僧老,天寒疾上关。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更深听刁斗,时到磬声间。中国有句俗话,“天下名山僧占多”。如果说江南的寺院多半都附丽于山川之秀,那么,雍陶的这首《塞上宿野寺》则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番寺院风光。“塞上番僧老,天寒疾上关。”两句倒装,次句交代投宿之由,天寒,所以疾...

唐《秋夕寄怀契上人》(皇甫曾_原文_赏析)

已见槿花朝委露,独悲孤鹤在人群。真僧出世心无事,静夜名香手自焚。窗临绝涧闻流水,客至孤峰扫白云。更想清晨诵经处,独看松上雪纷纷。诗题又作《秋夕寄怀素上人》。“怀素”是唐朝着名书法家。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遥想远方的上人,慨然而作的一首诗,也是一封诗体书信。诗篇开首就是一声沉重的太息,一个...

唐《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刘禹锡_原文_赏析)

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这首诗作于诗人为朗州司马时。据诗序中载,“鸿举”是当时江陵诗僧,游于朗州,与诗人相遇,乞诗而还。“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县。“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开篇从游寺写起,从外向里,由大到小,勾画寺院优美清...

唐《青龙寺早夏》(白居易_原文_赏析)

尘埃经小雨,地高倚长坡。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闲有老僧立,静无凡客过。残莺意思尽,新叶阴凉多。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朝朝感时节,年鬓暗闇蹉跎。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青山寸步地,自问心如何?“青龙寺”在长安新昌坊,白居易有《新昌新居》诗云: “丹风楼当后,青龙寺在前。”这首诗当是诗人早年居新...

唐《瀑布寺真上人院》(郑巢_原文_赏析)

林疏多暮蝉,师去宿山烟。古壁灯熏画,秋琴雨慢弦。竹间窥远鹤,岩上取寒泉。西岳莎房在,归期更几年?晚唐时,禅风大盛,参学之流,远迩辐凑,不少禅师以诗礼接儒俗。更有不少的士大夫出家加入了禅宗的队伍,如禅僧辩光就出身于世代臣宦的官僚家庭。这样一来,使得禅僧队伍的文化素质大为改观,不再像他们的六祖慧能那...

唐《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孟浩然_原文_赏析)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这是一首情理兼融的禅诗,作于诗人客居他乡、四处漫游时。“使君”,太守的尊称。“上人”,僧人的尊称。首二句“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以工稳的对仗起笔,描绘了一幅幽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早梅带雪,凌寒自开,送...

唐《偶题阁下厅》(白居易_原文_赏析)

静爱青苔院,深宜白鬓翁。貌将松共瘦,心与竹俱空。暖有低檐日,春多飏幕风。平生闲境界,尽在五言中。这首诗是诗人题在自己居所的厅壁上的。从“偶题”二字来看,当是诗人独处小院,舒心惬意,灵感偶来,兴笔一挥,就成了这首美妙的《偶题阁下厅》了。诗人先从小院写起: “静爱青苔院,深宜白鬓翁。”小院中长满了青...

唐《侬家暂下山》(寒山_原文_赏析)

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逢见一群女,端正容貌美。头戴蜀样花,燕脂涂粉腻。金钏镂银朵,罗衣绯红紫。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时人皆顾盼,痴爱染心意。谓言世无双,魂影随他去。狗咬枯骨头,虚自舔唇齿。不解返思量,与畜何曾异。今成白发婆,老陋若精魅。无始由狗心,不超解脱地。...

唐《鸟鸣涧》(王维_原文_赏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皇甫岳”,是王维友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此人乃皇甫洵之子,生平事迹不详。云溪,皇甫岳别墅所在地。有学者考证,在唐代,皇甫家族中有一支籍居于润州丹阳郡 (今江苏丹阳)。玄宗开...

唐《木兰柴》(王维_原文_赏析)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夕阳的余晖在秋山上逐渐收敛,一群群归巢的鸟儿前后追逐着飞掠过山间。它们的翠羽在秋山夕照中时而缤纷闪耀,时而又暗淡模糊。最后,深蓝、灰暗的山间雾霭一团团涌将出来,飘忽不定,把一切都掩盖了。这就是王维这首五言小诗《木兰柴》所描绘的景色。“木兰柴”是辋川...

唐《莫漫求真佛》(王梵志_原文_赏析)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这首诗谈的是“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坛经》)的问题。“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真佛”,指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有的佛性。佛家认为人的心性本是纯洁的,只是受了外物如金钱美女名誉地位的蒙蔽才变得不净...

唐《梦寻西山准上人》(钱起_原文_赏析)

别处秋泉声,至今犹在耳。何尝梦魂去,不见雪山子。新月隔林时,千峰翠微里。言忘心更寂,迹灭云自起。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做官时。“准上人”是诗人钦仰的一位僧人朋友,居住在终南山中。诗中描述了自己梦中与这位挚友相会的情景。头四句写离别后的忆念。“别处秋泉声,至今犹在耳”两句,是...

唐《旅次(泊)景空寺宿幽上人院》(白居易_原文_赏析)

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这首诗约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年)夏诗人自符离赴浮梁而移家洛阳途中。《秋江晚泊》 及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均作于是时,《伤远行赋》 中的 “投山馆以寓宿”,可能即指此。本诗写出了劳苦奔波中偶来尘外佛寺...

唐《洛东兰若夜归》(许浑_原文_赏析)

一衲老禅床,吾生半异乡。管弦愁里醉,书剑梦中忙。鸟急山初暝,蝉稀树正凉。又归何处去?尘路月苍苍。这首诗题为《洛东兰若夜归》。洛阳东着名的白马寺。诗人从这座幽隐寂静的佛寺夜归,途中幽思联翩袭来,感慨沉深。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诗人自佛寺晚归途中的情景与心境。也许诗人在佛寺中盘桓得太久,当他离开佛寺,踏上...

唐《乱后经西山寺》(齐己_原文_赏析)

松烧寺破是刀兵,谷变陵迁事可惊。云里乍逢新住主,石边重认旧题名。闲临菡萏荒池坐,乱踏鸳鸯破瓦行。欲伴高僧重结社,此身无计舍前程。禅诗多为方内人思慕方外的适意或方外人体验身边的禅意,此诗却写方外人激于义愤、控拆方内方外的惨变现实。诗题就定下了全诗悲愤基调,况且“乱”与“寺”又能引起人们许多复杂、难...

唐《鹿柴》(王维_原文_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王维辋川别业的一个风景点。“柴(zhai)”,一作“砦”,同“寨”,栅栏。“返景”,即夕阳反照。这首诗描写鹿柴的空山深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诗之妙,首先在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前两句,写山的空寂,反而给空山加进人语之声,让它...

唐《庐山东林寺夜怀》(李白_原文_赏析)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东林寺”在庐山之麓,为东晋名僧慧远所建。《江西通志》谓 “此山仪形九迭, 峻��天绝, 而寺之所居, 尤尽林壑之美。 背负庐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

唐《哭柏岩和尚》(贾岛_原文_赏析)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 (815年), 此时诗人37岁。 “柏岩禅师”又称百岩大师, 俗姓谢, 名怀晖, 修于太行百岩寺, 是当时有名的高僧。 元和三年 (808年), 柏岩禅师被召入京师, 入麟德殿讲经...

唐《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贬官已来出处之意》(白居易_原文_赏析)

谏诤知无补,迁移分所当。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龙象投新社,鹓鸾失故行。沉吟辞北阙,诱引向西方。便住双林寺,仍开一草堂。平治行道地,安置坐禅床。手版支为枕,头巾阁在墙。先生乌几舄,居士白衣裳。竟岁何曾闷,终身不拟忙。灭除残梦想,换尽旧心肠。世界多烦恼,形神久损伤。正从风鼓浪,转作日销霜。吾道寻知...

唐《静林精舍》(灵一_原文_赏析)

静林溪路远,萧帝有遗踪。水击罗浮磬,山鸣于阗钟。灯传三世火,树老万株松。无复烟霞色,空闻昔卧龙。这首诗是灵一吟咏静林寺之作。“精舍”是佛寺的别称。静林寺是梁武帝萧衍未称帝时居住过的地方,寺中的钟磬等都是古物,是佛家名胜。作者这首游静林寺诗,表达出对佛法的虔诚和礼赞。...

唐《斤竹岭》(王维_原文_赏析)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这首诗写辋川别业附近斤竹岭上的竹林景色。前两句写近景。“檀栾”,美好貌,形容竹。枚乘《梁王菟园赋》有 “修竹檀栾夹池水”句。“空曲”,指空寂曲折的山路。首句写竹林之姿,是静态描绘;次句写竹林之色,是动态描绘。当无风时,那高入云天、挺拔娟秀的竹林静静...

唐《江中诵经》(张说_原文_赏析)

实相归悬解,虚心暗在通。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实相”,是“诸法实相”的省称,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相。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灭”之真实相状。佛教各派对实相的解释各有不同,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宗。天台宗主张中道实相之说,认为万有之实相,非有非空,...

唐《江雪》(柳宗元_原文_赏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他在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再现了一种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小石潭记》) 的艺术境界。与之相似,柳宗元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继王孟之后蔚为大家。六朝之后,佛道大行...

唐《寄无可上人》(姚合_原文_赏析)

十二门中寺,诗僧寺独幽。多年松色别,后夜磬声秋。见世虑皆尽,来生事更修。终须执瓶钵,相逐入牛头。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蔚为一代文学精华的唐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禅的强烈渗透和浸染。一些文人、禅僧吟诗酬唱,掺杂佛理,注入禅趣,为唐诗增添了新特色。清人纪昀评论本诗有“转不直作平近语”的微词 (参见...

唐《寄题庐山二林寺》(无可_原文_赏析)

庐山东南秀,香花慧远踪。名齐松岭峻,气比沃州浓。积岫连何处?幽崖越几重?双流湓隐隐,九派棹憧憧。山限东西寺,林交旦暮钟。半天倾瀑溜,数郡见炉峰。岩开金绳道,潭分玉像容。山微匡俗路,日杲晋朝松。棕径新苞拆,梅篱故叶壅。岚光生叠砌,霞光发高墉。窗籁虚闻狖,庭烟黑过龙。定僧仙峤起,逋客虎溪逢。濩落垂杨...

唐《寄太白无能禅师》(顾非熊_原文_赏析)

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在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太白山”又名太乙、终南,在今陕西省眉县城南20公里,为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山势高峻,山顶海拔3767米,是关中最高峰。景色秀丽,文人墨客游之留连忘返,往往诗兴大发,高士逸人甚或结庐其中,日夕晤对。本...

唐《寄石桥僧》(项斯_原文_赏析)

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石桥”是地名,“石桥僧”即原来在石桥修行的僧人。诗的首联“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是说要拜访这位僧人朋友,而他却入山修行去了,入山的道路就在石桥边。颔联“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说与僧人分别之后...

唐《寄禅师》(韩偓_原文_赏析)

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这首《寄禅师》是称颂守静味禅的。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时,手拈金色波罗花,向众人示意。然而众人都惘惑不解,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因心领神会而“破颜微笑”。摩诃迦叶...

唐《晖上人独坐亭》(戴叔伦_原文_赏析)

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禅。萝月明盘石,松风落涧泉。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去住浑无迹,青山谢世缘。这首诗赞咏了禅师晖上人高出尘表、清峻飘逸的禅风禅骨。禅宗,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人生哲学的核心,向往一种自然澹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们尤其注重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解悟。诗中首联就是写晖上人在独坐...

唐《怀终南僧》(齐己_原文_赏析)

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万重千叠嶂,一去不来人。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僧人和俗人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优美平和、自在自为的自然世界,一个是丰富复杂、矛盾丛生的现实世界。此诗以僧人的眼光把这两个世界加以对照。“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了因”是佛教用语,《因明大...

唐《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白居易_原文_赏析)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这首诗是作者为忠州刺史时所作。“李澧州”即李建,“韦开州”即韦处厚,都是作者朋友。这首诗阐发了佛经与佛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了 “悟” 的重要性。“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开篇点明意旨,只要悟得佛性,就...

唐《过宣上人湖上兰若》(朱湾_原文_赏析)

十年湖上结幽期,偏向东林遇远师。未道姓名童子识,不酬言语上人知。闲花落日滋苔径,细雨和烟着柳枝。问我别来何所得,解将无事当无为。朱湾是大历时着名的隐君。“过”是拜访。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湖上兰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首联是 “十年湖上结幽期,偏向东林遇远师”。“结幽期”是约会之意。贾岛有诗云:“暂去...

唐《过香积寺》(王维_原文_赏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关于“香积寺”,《长安志》载云:“长安县:开利寺在县南三十里皇甫村,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过”字,犹云“拜访”。此诗题云“过香积寺”,主要写的是一路上之情景,香积寺的景况...

唐《过仙游寺》(卢纶_原文_赏析)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仙游寺”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以南的终南山中,四面环山,中流黑水,风光宜人,为当时诗人们的乐游去处。诗题《过仙游寺》的 “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 “过”相同,意谓“访问”、“探访”。诗写对仙游寺风光的依恋,并透露出隐逸参禅...

唐《过无可上人院》(姚合_原文_赏析)

寥寥听不尽,孤磬与疏钟。烦恼师长别,清凉我暂逢。蚁行经古藓,鹤毳落深松。自想归时路,尘埃复几重。佛寺禅院本是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自有一种笼罩在佛教灵光中的神秘色彩和肃穆气氛。善男信女到此,不免会对佛法禅理油然生出浓烈的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本来就感情丰富的骚客文人了。这首诗,正是艺术地再现了一...

唐《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_原文_赏析)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孟浩然一生仕途失意,长期过着隐居山林、放浪形骸于名山大川的闲适生活,因而能深得寄情山水、一念不生的禅理佛趣。此首诗虽然短小,也没有重大主题和深邃哲理,却颇能反映出他的“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皮日休语) 的风格。诗人游山玩水,来到...

唐《观影元非有》(王梵志_原文_赏析)

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王梵志的诗向以通俗着称,然而在浅俗的形式中往往蕴含着诗人对世事的深刻的理解。这首诗也正是如此。“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 人的影子是虚幻不实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作者的看法却不停留于此,而是更进...

唐《观怀素草书歌》(贯休_原文_赏析)

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谈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乱拏乱抹无规矩。罗刹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对汉高祖。势崩腾兮不可止,天机暗转锋芒里。闪电光边霹雳飞,古柏身中旱龙死...

唐《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白居易_原文_赏析)

自从为��童, 直至作衰翁。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有营非了义,无着是真宗。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此诗作于作者分司东都之时。“如上人”,即东都圣善寺钵塔院故长老如满 (见《圣善寺白氏文集记》),是白居易的师傅。这首诗是...

唐《饭覆釜山僧》(王维_原文_赏析)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读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覆釜”,山名。有此名之山,不止一座。王维所指,疑在长安,然未详所在。“覆釜山僧”为何人,亦已不可考。此诗写作之具体年月不详,从...

唐《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灵澈_原文_赏析)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唐代,禅宗风靡一时。禅宗的理论往往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和情趣合拍。那些正处于仕途之上的官员们,往往又向往禅门的远离尘世、清幽静远的林下风流。那些失意于官场的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士大夫与禅僧交往成了一种风气,他们谈禅、唱和,关系密...

唐《定僧》(元稹_原文_赏析)

落魄闲行不着家,偏寻春寺赏年华。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定”,就是禅定,是梵文意译,音译为“三昧”、“三摩地”,意思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它是调练心意的功夫,能治迷妄、成功德和悟佛道。定僧就是进入禅定状态的和尚。“落魄闲行不着家,偏寻春寺赏年华。”“落魄闲行”,表明作者虽人...

唐《登总持寺浮屠》(孟浩然_原文_赏析)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此诗作于孟浩然羁留长安时。“总持寺”,隋大业年间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浮屠”,又称“浮图”、“佛图”,梵文佛陀窣堵波 (塔)音译之讹略,即佛塔。孟浩...

唐《船居寓意》(释德诚_原文_赏析)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释德诚曾有偈曰:“三十年来坐钓台,钓头往往得黄能。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钓,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

唐《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陈子昂_原文_赏析)

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时陈子昂以继母忧解官居故地。“晖上人”,即大云寺僧圆晖 (参见闻一多 《唐诗大系》)。赞宁《高僧传》称圆晖 “关辅之间声籍甚,精研性相,善达诸宗”。陈子昂与之交...

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_原文_赏析)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柳宗元生平坎坷多艰,在他谪居远荒、抑郁苦闷之时,他常常倾心于佛,在清净空寂的境界中淡化其人生的不幸。崇佛构成了他人格的一个重要方...

唐《禅堂》(柳宗元_原文_赏析)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本诗系组诗《巽公院五咏》之一。“巽公”即重巽,居永州龙兴寺。柳宗元曾从之学禅,大有所得,集中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这两句写禅堂的构建。“发地...

唐《不见朝垂露》(寒山_原文_赏析)

不见朝垂露,日烁自消除。人身亦如此,阎浮是寄居。切莫因循过,且令三毒祛。菩提即烦恼,尽令无有余。《金刚经》里有一段很着名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段话极为形象地说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此诗一开始也将一幅鲜明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你看那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立即就...

唐《白马寺不出院僧》(许浑_原文_赏析)

禅空心已寂,世路任多歧。到院客长见,闭关人不知。寺喧听讲绝,厨远送斋迟。墙外洛阳道,东西无尽时。“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30华里处。据记载,它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建的第一所寺院。寺内殿阁巍峨,宝塔高标,缘树参天,向来被称为中国佛教的 “释源”和“祖庭”。唐宋时期,寺中...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原文与赏析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的作者归属历来也存在争议,我们仍将此词归为李白所作。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与赏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归属问题,是一桩聚讼的公案。发端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菩萨蛮》之名,当起于晚唐也。按《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原文与赏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此词见于《花庵词选》,后收入《全唐诗》附词中,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编入《白居易外集》。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写一位女子在月明之夜,独倚高楼,望着汴泗南去的流水,想念着远在江南的爱人,思极转恨的情绪。...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江南好》原文与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