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散文选集/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马克·吐温重塑夏娃

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马克·吐温重塑夏娃

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马克·吐温重塑夏娃基金项目:天津体育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传播学视域下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探究——以天津体育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10001​‍‌‍​‍‌‍‌‍​‍​‍‌‍​‍‌‍​‍​‍‌‍​‍‌​‍​‍​‍‌‍​‍​‍​‍‌‍‌‍‌‍‌‍​‍‌‍​‍​​‍​‍​‍​‍​‍​‍​‍‌‍​‍‌‍​‍‌‍‌‍‌‍​。...

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马克·吐温重塑夏娃

基金项目:天津体育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传播学视域下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探究——以天津体育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10001​‍‌‍​‍‌‍‌‍​‍​‍‌‍​‍‌‍​‍​‍‌‍​‍‌​‍​‍​‍‌‍​‍​‍​‍‌‍‌‍‌‍‌‍​‍‌‍​‍​​‍​‍​‍​‍​‍​‍​‍‌‍​‍‌‍​‍‌‍‌‍‌‍​。

杨 雪 杨 越*

[摘要]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将人间第一对夫妻的相识、相知、相守的过程娓娓道来,将自己对妻子的款款深情投射其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情颂歌​‍‌‍​‍‌‍‌‍​‍​‍‌‍​‍‌‍​‍​‍‌‍​‍‌​‍​‍​‍‌‍​‍​‍​‍‌‍‌‍‌‍‌‍​‍‌‍​‍​​‍​‍​‍​‍​‍​‍​‍‌‍​‍‌‍​‍‌‍‌‍‌‍​。他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故事中夏娃的刻板形象,重塑了夏娃作为人类第一位启蒙者的形象​‍‌‍​‍‌‍‌‍​‍​‍‌‍​‍‌‍​‍​‍‌‍​‍‌​‍​‍​‍‌‍​‍​‍​‍‌‍‌‍‌‍‌‍​‍‌‍​‍​​‍​‍​‍​‍​‍​‍​‍‌‍​‍‌‍​‍‌‍‌‍‌‍​。运用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萌芽意识,向自然和女性致敬,强调人类两性间的平等和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马克·吐温;夏娃

马克·吐温的生态意识与其童年时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成年时的四处游历密不可分。他在作品中呈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壮阔的密西西比河。他的性别平等意识受到许多优秀女性和自身阅历的影响,尽管他曾经站在女性和黑奴的对立面,但他反躬自省,最终成为性别平等和种族平等的倡导者。对马克·吐温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妻子奥利维亚,她是他情感上的爱人、精神上的挚友、生活上的伴侣、工作上的助手。

马克·吐温对奥利维亚一见钟情,经过两次求婚、写了184封情书才终于修成正果。两人的婚姻持续了34年,感情甚笃,直到1904年奥利维亚去世。马克·吐温为纪念挚爱的妻子,写下《夏娃日记》,后结合之前创作的《亚当日记》,合并为一曲动人的爱情恋歌《亚当夏娃日记》。失去奥利维亚的马克·吐温,就像失去夏娃的亚当,只能将迟来的表白刻在墓碑上:“哪里有夏娃,哪里就有伊甸园。”[1]马克·吐温将这一生爱慕与敬重的妻子投射到人类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一位妻子——夏娃的身上。

一、生态女性主义概述

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联合起来,致力于解放父权制社会对自然与女性的压迫,改变二者的从属地位,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人们一般认为,妇女在文化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象征和语言的联系。”[2]生态女性主义的创立者是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她主张由女性领导生态革命,解决环境危机。这就需要消除“人类中心论”的影响,改变两性不平等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女性与自然联合的必要性,美国生态女性主义领军人卡伦·J.沃伦指出,男权社会对妇女的“自然化”和对自然的“女性化”将妇女和自然置于受压迫的地位。当人们用各种动物,如狐狸、小鸡、母狗、猫来形容女性,并将大自然称作“她”“母亲”时,妇女与自然的形象就混淆了。而在父权制社会中,男人作为自然的主宰,同样也会主宰与自然相似的妇女[3]。印度环保活动家范达娜·席瓦指出:“对大自然的暴力同时伴随着对妇女的暴力,因为妇女依赖大自然来获得其自身、其家庭以及其社区的生存。”[4]

不仅有上述女性思想家们为生态女性主义摇旗呐喊,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在生态女性主义远远没有诞生的年代,男性作家马克·吐温就在其作品《亚当夏娃日记》中展现了其思想的超前性。一方面,他的思想为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源泉;另一方面,作为男性作家的马克·吐温,其生态女性意识的传播势必会促进男性/社会和女性/自然的握手言和。

二、《亚当夏娃日记》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一)亚当与夏娃的平等关系

马克·吐温创造了颠覆传统的夏娃形象。在传统故事中,夏娃取自亚当的肋骨,象征着对亚当的依附。亚当为夏娃取名并称之为:“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5]而马克·吐温选择给肋骨造人以全新的解读,试图改变由肋骨这一意象带来的女性为男性而生、劣于男性的偏见。当夏娃告诉亚当自己是他的肋骨造的时,亚当却对此毫不知情。“她告诉我,她是用我身上的一根肋骨做的。这至少值得怀疑,如果不是更值得怀疑的话。我没有漏掉一根肋骨。”亚当对肋骨造人的不知情,以及夏娃人格的独立性,改变了肋骨意象的偏见。不仅如此,亚当对夏娃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夏娃才是生而知之者,同时也是求知者。夏娃之名乃至世间万物之名不再是亚当赋予,而是夏娃。夏娃也不是被送到亚当面前(不仅不是,相比于传统故事中的夏娃的失语状态,本书中亚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话语权),而是她主动探索、勇往直前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夏娃的积极主动,就没有人世间的第一对夫妻。这是对父权文化中将女性扭曲为“被动”“软弱”的反击。

那夏娃究竟为什么会存在呢?在第一天的时候,夏娃说,“我感觉自己像个实验品”,后来她逐渐意识到她的存在是为了“搜寻出这个美妙世界的秘密”。夏娃是求知者,是最早的科学家。她热衷实验,“事情最好用实际的实验来证明,这样你才算知道了;相反,如果你依靠猜想、假定、推测,你就永远不会获得教育”。

夏娃也是第一位反叛者,她评价造物的混乱:“今天一切看起来都比昨天好。在昨天匆忙结束的过程中,山脉被弄得参差不齐,有些平原上到处都是垃圾和残余物,令人十分痛心。高贵、美丽的艺术品不应该仓促造就。”她对禁果的态度是无畏的:“苹果是禁止吃的,他说我会受到伤害。可是,我既然是为了让他高兴而受到伤害,那我为什么要去在乎那伤害呢?”当然,爱情不是她反叛要吃禁果的唯一原因,她也想拯救食肉动物。《亚当夏娃日记》中写道:“她说,蛇建议她试试那棵树上的果子。我对她说,那会把死亡带到这个世界。我一说,她就有了一个念头:她能拯救生病的秃鹫,也能为无精打采的狮子和老虎提供新鲜的肉​‍‌‍​‍‌‍‌‍​‍​‍‌‍​‍‌‍​‍​‍‌‍​‍‌​‍​‍​‍‌‍​‍​‍​‍‌‍‌‍‌‍‌‍​‍‌‍​‍​​‍​‍​‍​‍​‍​‍​‍‌‍​‍‌‍​‍‌‍‌‍‌‍​。”应该说,是夏娃让死亡降临,是夏娃创造了有“生”有“死”的人间。

马克·吐温塑造的夏娃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亚当。她不仅有着万事万物的命名权,而且创造了火、语法(we,she,he;定义了群体、女性和男性)和人类第一条格言(试验品皮划破,遇到荆棘就要躲)。而亚当创造的却只有栗子,即老掉牙的笑话,这既是马克·吐温对男性的调侃,也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真正原因。这是作者对夏娃是世间原罪的平反。夏娃“体谅”亚当在智力上的愚笨和在情感上的匮乏,“他话很少,也许是因为他不聪明吧,对这一点比较敏感,不希望别人知道”。马克·吐温刻意将夏娃塑造成了人类第一位启蒙者,并借夏娃之口质疑了父权制权威。

(二)夏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夏娃给万事万物命名是源于她的本能,因为她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这个天然的联系并不是造物者赐予的,而是夏娃用自己的热爱与温情赢得的。“眼睛一看到某个动物,我立即就知道那是什么,我根本不需要去思考,正确的名字马上就会自动出来,好像是灵光乍现一样,毫无疑问真的是灵光乍现,因为我敢肯定,半分钟前我还不知道那名字呢。好像我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动的方式,就能判断出那是什么。”而亚当却在看到新事物的时候想不出合理的名字,他在这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因为他对自然缺乏情感。

夏娃由衷地热爱自然的一切,而亚当只在乎实用价值,“发现一朵新的花,她就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她要怜爱它、抚摸它,与它说话,在它身上堆上一串亲昵的名字……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亚当和夏娃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亚当在日记中写道:“我对有些动物毫不在乎,她可不是这样。她不加甄别,所有的都喜欢,觉得它们全都是宝贝,每一个新动物都该欢迎。”夏娃对动物有着天然的真挚情感。“我和动物们交朋友。它们就是令人喜欢,而且它们性情最温和、举止最礼貌。”她甚至认为动物是高于人的存在。“它们都说话,而且都跟我说话,不过那肯定是另外一种语言,因为它们说的话,我一个词儿也不明白;可是,如果我回答,它们往往都能听懂,尤其是狗和大象。这让我觉得羞愧。这说明它们比我更聪明,因此应该高我一等。”

在夏娃与亚当初识的时候,夏娃就因为亚当对待动物的态度竭力批判他的人格:“他在抓水中游玩的那种有斑点的小鱼,我只好拿土块砸他,他这才放过小鱼,又爬到树上去了。我心里想,难道这就是他的作用?难道他是铁石心肠?难道他对那些小东西都没有感情?会不会他就是这么设计、制造的,就为了做这种狠心的事情?”这里无疑是马克·吐温对男性群体对自然和生命缺乏敬畏之心的质疑。女性创造生命,而男性则恰恰相反。正如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言,男性的本能“驱使着他们去划定疆界,竖起旗帜;去铸造战船,制造毒气;去牺牲他们自己和儿女们的生命”[6]。生态女性主义者玛丽·戴利的观点更为激进,她指出,男性认同的事物,如核反应堆、原子弹、致癌的添加剂、损害大脑的污染物等,对地球的未来是致命的:“所有这些都是陈腐的男性配偶与一个死亡世界相恋而繁殖出来的多样怪胎沉渣,他们爱恋的这个世界最终和他们自己是一丘之貉、本质相同的。伊克松油轮的污秽排泄随处可见。这是无处不在的恶兆。”[7]

与此同时,夏娃还发现了科学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自然的广阔与神秘是科学无法全部破解的。“有些事情,你就是不可能发现;但是,单凭猜想、假定,你绝不会明白自己不可能发现。不,你必须有耐心,继续实验,直到最后你发现自己不可能发现。”马克·吐温将自己对自然和科学的哲学思考通过夏娃之口表达出来,也加强了夏娃是人类第一位启蒙者的地位。

三、批评之声

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中,用丰富的、热切的想象力勾勒了全新的夏娃,他以此向自然和女性致敬,更以此缅怀与妻子的爱情。

然而,《亚当夏娃日记》结尾处夏娃的祈祷却引起了后世的争议:“我祈祷,我渴望,求我们两人一起结束此生——这渴望永远不会从大地上消失,在每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心中,它将永存,直到时间终结;它将以我的名字命名。可是,如果其中一个必须先走,我祈祷先走的是我;因为他强壮,我虚弱,我更加依赖他——生命中没有他,就不是生命。那我怎么能够忍受呢?这祈祷也是不朽的,只要我的种族延续,这祈祷就不会停止。我是人类的第一位妻子,而人类最后一位妻子,亦必如此。”

对此,有学者认为本段体现了男权意识,批评“马克·吐温一厢情愿地将夏娃塑造成乐意为亚当奉献的受虐狂形象,与他本人的男性身份和男权社会关于女性的总体想象有关。在这里女性作为被叙述者是缺席的,而马克·吐温却力图使夏娃的奴隶形象作为女性原型”[8]。

但整体来看,《亚当夏娃日记》对夏娃进行了重新塑造,推翻了传统故事中夏娃的刻板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进步性和突破性。马克·吐温甚至在文中剖析夏娃爱上亚当的原因时,否定了男性的聪明、勤劳、勇敢等品质,将父权社会赋予男性优于女性的品质击倒在地。

“我爱他,不是因为他的智力——不,不是这个原因。他目前的智力,并不是他的错,因为那不是他自己造的;上帝造他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样就够了。”

“我爱他,不是因为他的勇敢——不,不是这个原因。他告发了我,但我不怪他。我想,这是他这个性别的特点吧,而他这个性别可不是他造出来的。当然,换作我,是不会告发他的,那我还不如先死了。”

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上文中夏娃分析了自己爱上亚当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我爱他,仅仅因为他是我的,而且他是男性​‍‌‍​‍‌‍‌‍​‍​‍‌‍​‍‌‍​‍​‍‌‍​‍‌​‍​‍​‍‌‍​‍​‍​‍‌‍‌‍‌‍‌‍​‍‌‍​‍​​‍​‍​‍​‍​‍​‍​‍‌‍​‍‌‍​‍‌‍‌‍‌‍​。”夏娃用大段篇幅表达了自己对亚当无条件的爱。下文中,亚当在夏娃墓前表白:“伊人所在,无论何处,即为伊甸园。”由上下文的连续性可知,本段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爱,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

结合本书的创作背景,结尾段夏娃祈祷自己先走,是马克·吐温将妻子离世前的心境赋予夏娃,其中的“虚弱”与“依赖”是离世前病痛折磨的结果。夏娃在临终之际对亚当的深情告白,是马克·吐温对妻子付出的爱的揣摩,亦是将妻子先自己而逝的痛苦转为慰藉的良方。

参考文献:

[1]Warren K J.Feminism and theenvironment: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APA newsletters on the blackexperience,computer use,feminism,law,medicine,teaching,1991,90(3):108-116.

[2]Daly,M. Gyn/Ecology:TheMetaethics of Rad-ical Feminism [M].Boston:Beacon Press,1990.

[3]Vandana Shiva. StayingAlive:Women,Ecology and Survival in India [M]. New Delhi:ZedPress,1989.

[4]Virginia Woolf.A Room ofOne's Own [M].London:Penguin Group,1989.

[5]Edmond,Bessie.圣经故事[M].许效礼,译.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6]马克·吐温. 亚当夏娃日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7]罗斯玛丽·帕特南·童,等.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赵晓玲.解读《亚当夏娃的秘密日记》:以文学形象学为视角[J].电影文学,2008(18):123-124.

作者简介:

杨雪(199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杨越(1990—),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天津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