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贵在渐进不辍》如何学习
学习贵在渐进不辍
《列子·汤问》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甘蝇是古代的一名百发百中的神射手,但其弟子飞卫的射箭技艺比他还高。一个名叫纪昌的慕名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要先学习不眨眼,而后才可谈射箭。纪昌回家后卧在家中的织机下,双眼死盯着往来不停的梭子。苦练两年后,即是有人用锥子朝他眼睛刺去,他也不眨眼。他将此情况告诉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还要进一步练好眼力,当你能把小的物体看大,将模糊的东西看清楚的时候再告诉我。纪昌回家后,捉了只虱子,用细丝将其吊在窗口上,天天用眼盯着它。十几天后,虱子在他眼中变得渐渐大起来。三年之后,竞显得如车轮一般大。再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巨大。他搭箭向虱子射去,箭穿虱而过。纪昌将情况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终于学成了。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学什么东西都要格外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按照事物的规律,抓住根本,循序渐进。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晋朝王羲之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王羲之从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就连吃饭、走路、休息的时间也在揣摸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不仅如此,他还不停地在自己的手上和身上比划着写字,以至于把衣服都磨破了。王羲之长此以往,从不间断地练习,尽管这样,他的字还不是最好的。后来,他发现自己在握笔和用力等基本功上还存在问题,便决心补上这一方面的训练。他从鹅用掌划水的动作中得到启示,用心观察鹅划水的动作。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体会和练习,他的书法水平大大提高,超过了当时的其他人。历史上传说的“书换鹅群”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羲之为了方便观察鹅划水之动作,而帮助他人抄书换鹅之事。王羲之后来被人称为书圣。他吸取了汉魏以来各书法家的精华,创造出一种新的笔风。
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学富五车,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转变,须在打牢基础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经久不辍地坚持下去。春秋战国时的荀子总结了他人和自己的学习经验,写下了《劝学》一文,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在于求知,在于提高人的各种能力。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获得知识必须经过不断积累。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提高能力要经过长期培养,积累和培养都是循序渐进的,都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在其《发现的种子》一书中,归纳总结了杰出人物性格上的五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喜欢并有能力长时间艰苦工作,他们常常没有时间顾及家庭生活,他们没有时间消遣娱乐。据说,目前美国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一般都每周工作120个小时。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献身于工作,把它看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清朝时期的蒲松龄在其晚年时写过这样一首诗:“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就西窗。”表现了他追着太阳读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懈怠的精神。蒲松龄经久不辍地努力让他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读不在三更五鼓,学最怕一曝十寒。循序渐进,经久不辍地学习是古人读书的成功经验,也是当今我们学习所应遵循的原则。